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等中略知,荀子曾经去过齐、秦等地,而且游学稷下时成就了其名声。荀子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
荀子 [ xún zǐ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xún zǐ ] 人名。名况,又称荀卿。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末期赵国人。齐威王、宣王时曾到齐国讲学,去秦国考察,又至楚,春申君委以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废,就定居于兰陵,着书数万言而卒。『荀子』共三十二篇,历来被视为儒家重要的着作。荀子主张「...
《荀子·非十二子》是荀子创作的文学作品,本段论述征服人心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修礼和保持谦逊宽容有节的品德,做到泛爱泛敬,不与人争,则天下服心。非十二子 《荀子》篇名。内容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归结到以...
《荀子·君道》是《荀子》之中的一篇。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作品简介 原文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时人相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在西汉时期,因避汉宣帝刘询的名讳,且“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被称为孙卿。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大师,是先秦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年轻时崇拜孔子,是儒家子弓的私淑弟子。他一生的主要时间和...
对于荀子而言,宇宙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认为,法度具有外在强制性的约束作用,有利于礼义的践行。荀子的礼法思想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生具有满足自身欲望的本能,若任由这些欲望肆意发展,人们就会为满足自身欲望而相互争夺,进而导致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于是提出“化性起伪”,强调通过后天的礼仪和教育来改造人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