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沃什发表的作品主要的有:《白昼之光》(1953)、《诗的论文》(1957)、《波别尔王和其它的诗》(1962)、《中了魔的古乔》(1964)、《没有名字的城市》(1969)、《太阳从何方升起,在何处下沉》(1974)、《诗歌集》(1977)及长篇小说《权力的攫取》(1955)和《伊斯塞谷》(1955)等。1980年,米沃什由...
而在这一点上,米沃什超越了作为一个回忆者、谴责者的文学立场。随着深入阅读米沃什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诗、随笔和政论文,越来越融为一种超越体裁的体裁。而广博的同理心则成为他不同体裁创作的基石。米沃什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在20世纪人类的星空中,聚在一起的人就像一团星云。尽管人们生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11年6月30日,切斯瓦夫·米沃什生于立陶宛维尔诺。曾参加左派抵抗组织,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后任波兰驻美国、法国外交官。1951年向法国申请政治避难,1970年加入美国国籍。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
当上世纪六十年代移民美国,文化、自然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变迁让米沃什获得了新的思考空间和维度,更重要的是,由于对自我存在之复杂性越发深入的感知和思索,在孤独、虚无、绝望和死亡的阴影下,米沃什的诗歌开始更多地转向形而上学与宗教,并在这疼痛的世界选择赞美存在。“面对存在的正确态度是尊重,因此要避开那些以...
讲座现场他好像试图向我们说话胡桑:米沃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的时候,他当时在中国是特别火的外国诗人,即便如此,译本不多,只有《拆散的笔记簿》。在我开始学习写诗的时候,《拆散的笔记簿》像圣书一样,我们没见过实物;后来开始电子化之后,有人搞了一个电子版,文件...
切·米沃什(Czeslaw Milosz, 1911-2004),波兰裔美籍诗人,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波兰的维尔诺(今立陶宛维尔纽斯),2004年8月14日故于波兰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米沃什加入了抵抗组织,并出版诗集《独立之歌》。战后他先后在波兰驻华盛顿和巴黎使馆工作,后自我放逐,...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iaw Milosz1911年6月30日—2004年8月14日 米沃什的创作继承了波兰古代诗歌和浪漫主义传统,同时汲取了现代不同流派的长处。他主张诗人应当用朴实的语言反映真实,摈弃言之无物的华丽辞藻。在风格上他的诗歌自然、流畅,寓意深刻,为举世公认的诗歌大师。1980年,米沃什由于“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
他是一位波兰裔美籍诗人,其诗歌继承浪漫主义传统,同时又融入广泛涉猎,博众家之所长,形成个人鲜明特色。他的诗歌以朴实语言见长,反应自然和社会,寓意深远,文名世界,他便是米沃什。今天,我们来欣赏这位诗歌艺术大师十句格言,体会其文字的独特性,相信你会喜欢。米沃什出生于波兰,是著名诗人、小说家与翻译家。
1933年,米沃什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冻结时期的诗篇》。1935年,米沃什在波兰广播电台维尔诺分台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次年,他出版了第二部灾变派的诗集《三个冬天》。米沃什的早期诗歌具有哀婉的格调,并且善于运用象征手法。 “当伟大的真理尚未活生生地出现, 当春天和天空、海洋和大地 屹立在某一时刻的光辉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