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源自印度,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识者心之别名。‘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宣说“一切唯识所现”,所以又被称为唯识学派。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
百度汉语_唯识: 1.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
从汉字看,识字从音,主要指耳识,观音之法门为闻思修,故二十五圆通以观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 识字小篆 诗曰: 心口一致之谓唯,闻音见我谓之识。 三界唯心说唯识,心外无物莫生疑。 一切鸟声弥陀化,娑婆世界释迦依。 远离依他遍计执,弥勒识大圆成实。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唯识,源自佛教概念,是指通过正确认识事物真相,超越迷惑和妄想,达到觉悟的境地。唯识强调人们应该摆脱错觉和妄想,通过认知真实的存在,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唯识常用于佛教讲述修行路径和觉悟境地的讨论中,也可以用于描述人们正确认识问题的重要性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佛教唯识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内心世界的哲学学派,也是佛教中重要的一支。它的核心思想是“唯识”,即只有心识,一切都是心识的表现,包括人、物、事、象、色、声等。唯识学不仅是一种哲学学说,也是一种心理学,它试图揭示人类心灵的本质和内在运作机制,为人类的修行和解脱提供指引。佛教唯识学的概念和起源 佛教唯识...
慧能大师所创建的「中国禅宗」,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唯识」的结果。所不同的是,由于慧能大师拥有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上等的学修天赋。所以,他的「感知的主体」从最外层的「显性人体」直接回收到最里面一层的「真如自信的本体」,基本上没费什么力,一下子就收回去了。所以,慧能大师说「但用此心...
五重唯识观是法相唯识宗(又称慈恩宗)的观行法门,由唐代高僧窥基依据《摄大乘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创立。“五重唯识”观以有为、无为一切法为所观境,以慧心所为能观体;以三自性理论为观法之总纲,以五法理论和心识结构理论(三分或四分说)为观法之具体展开,破遍计所执性,层层遣依...
1、安慧的无相唯识说 其实安慧并不是一分说,因为四分说是后来论师总结的。安慧作释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的《唯识三十颂》,连见相二分的说法都没有。 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离言的识是存在的。识展现的画面也好,识能够去认识世界也好,都是遍计所执自性。 这里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说,识的认识...
“天地一体”无人机数据管理平台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尖端技术,结合唯识筋斗云团队多年的算法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经验。该平台基于GIS平台系统开发, 基于无人机影像数据和地面传感器数据,实现了天地一体空间信息的数据化,同时应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知识挖掘、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与模型达到及时、全面了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