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北宋程颐提出的体用观的命题,战国时的荀子始以“体用”二字并举:“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战国时的荀子始以“体用”二字并举:“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荀子·富国》)这里的“体”指形体,“用”指功用,但未言及体与用的关系,把体与用...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体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张载曾经批评道教有生于无、佛教空生万法的思想是“体用绝殊”。在此基础上程颐进一步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来界定儒家关于体用的说法。 他在《程氏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个思想...
解析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事泛指一切具体事物,理为内在根据,前者为用,后者为体。但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分离对立,而是互相统一,体决定用,用体现体,所以一源,无间。
“体用一源”是北宋程颐提出的哲学命题,他在《易传序》中讲:“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意指事物中隐微的理与显著的象之间,二者统一,没有间隙。 现在我们再来看阳明先生对“体用一源”的描述: 夫体用一源也,知体之所以为用,则知用之所以为体者矣。虽然,体微而难知也,用显而易...
体用一源是中国哲学探求道体的重要元理,中国哲学以善思的觉解、卓越的智慧、智能的创造,发现了体用一源。“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微妙的理为体,显著的象为用,两者没有间隔,而出自同一源头。 体,无见于甲骨,见于金文《中山王壶》。...
“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初释:“体用一源”出自《伊川易传.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意为体与用同出于一个源头即易,它们虽然有或者显著或者微妙的差异,却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本体和应用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体就有什么样的用。壶天山人诠释:其实“体用...
体用一源,是北宋大家程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它最初级的意思是: 万事万物隐于微观的根源姿态,与其表露而出的森罗万象之间,存在着互相包容、相互涵盖的关系。 这个哲学命题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一种产物,它在理论上的应用面,几乎大到没有边际,它也是国学文化中最为深奥复杂的哲学理念之一。
048-体用一源 原创:刘长志 “不可谓未发之中①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②’,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①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②原文“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程颐《伊川...
体用一源是中国哲学探求道体的重要元理,中国哲学以善思的觉解、卓越的智慧、智能的创造,发现了体用一源。“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微妙的理为体,显著的象为用,两者没有间隔,而出自同一源头。 体,无见于甲骨,见于金文《中山王壶》。《说文》:“体,总十二属也。”段玉裁注曰:“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