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1.指没有间隙:亲密~。2.连续:他每天早晨练太极拳,寒暑~。3.不分离:~是非。 体用:1.本体和作用。2.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小提示:"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相关分类 显微无间体用 全诗 原文拼音版 王柏 ...
【原文】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①。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掩匿,我发明耳,何故说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甚不打紧一般。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
“不可谓未发之中①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②’,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①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②原文“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程颐《伊川易传.序》 “体用一源”最...
【未发之中】,见《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为之和。” 【体用一源】,邓艾民注,语本程颐《易传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易程氏传》) 参邓艾民注,参见《答汪石潭内翰》:“夫喜怒哀乐,情也。既曰不可,谓未发矣。喜怒哀乐之未发,则是...
【体用一源】,邓艾民注,语见程颐《易传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易程氏传》 引陈荣捷注,刘宗周云:“心并无动静可言。必不得已,可说动可以见体,静可以见用。”(《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十三上。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十七上。吉村秋阳、东正纯、东...
作为两宋道学的开创者之一,程颐晚年提出了著名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命题,以说明易理与卦象,乃至于天地之理与万物之象之间的关系。这句话直接点出了道学世界观的精要部分,与程颐平日从操存涵养上启发学生,而不轻易讲论义理的风格大异,故而门人尹焞认为它「太泄露天机」:后学轻易间就听到这么重要的话,...
在前辈学者眼中,「冲漠无朕」条语录还可以与〈易传序〉对理、象的讨论关联起来,例如朱伯崑先生就说:「象未应,不是理在先,象已应不是理在后,理象无时间上的先后之分,此即『体用一原(按,原文即作「原」),显微无间』。」【33】朱先生将元丰年间的这条语录与程颐晚年的「体用一源」的命题联系起来,无疑...
伊川曰:“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知“中”即“理”也,伊川的“体用一源”思想,就是“理”一本论。 伊川通过《程氏易传》所阐发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理一本思想,实现了对同时代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正如众多研究者所指出的,二程理学是先秦儒学的复兴,其发端可追索至唐朝中期,引起此一潮流...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一直被认为是程颐哲学思想的核心,但研究者对于这一重要命题的阐释历来都是在哲学背景下进行的,而往往忽略了其易学背景.本文则是以易学视域为起点,对这一命题进行探讨的.首先,通过对“象”与“理”关系的探讨勾画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所针对的易学问题.其次,在此基础上阐释这一命题的...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程朱理学 体用一源 理本论 摘要: 体用一源说乃程朱理学的宗旨与核心。程颐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一命题,解释理和象、理和事的关系,认为现象乃本体自身的显现,本体又同现象融为一体,不相分离,以此宣扬万事万物皆依理而存在的理本论。朱熹依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