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岂曰无衣?”可知,诗歌先从穿衣说起,“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表明战士都穿戴同样的战衣,个人做好战前准备;然后由“王于兴师”起,叙述君王要发兵了,“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通过写修理兵器写大家上战场前的准备工作;“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
结构形式:全诗“岂曰无衣”“王于兴师”,以及“同袍”“同泽”“同裳”、征战中的“三修”都是反复陈说,即每章开章句相同,细节略有变化,为重章叠唱的结构。 作用:这种重复形式强调反诘语气,强化同仇敌忾、一致团结的情感;深化内容,引发读者的共鸣,更能表现出战士的坚定士气和团结精神。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诗经》分为 、 、 “三体”,本诗产生于秦地,为《秦风》;《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2. 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相关知...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注】。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泽:亲肤的内衣。【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首诗语言简练,用整齐的四言,节奏铿锵,读来给人激昂慷慨的振奋之感...
“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体现了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 《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前方将士,日夜流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谁说没有战衣?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与君同穿衫衣,与君同穿裳衣。表现了战士们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表明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英勇...
《无衣》全诗三章,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增强了感染力,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凸显主题。 《从军行》中“烽火照西京”以虚写实,说明军情紧急; “心中自不平”直抒胸臆,此情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③?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四川阆州。②雪岭:临近松州、...
①使诗歌内容递进与丰富:在第一章中,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开篇,强调了战士之间团结友爱、患难与共的情感基础,接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激发了同仇敌忾的战斗情绪。“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延续了团结的主题,“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则进一步描绘了战士们积极进行战斗准备的场景,从“...
1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2.D3.不能调换。末句的“与子同仇”写出大家思想认识的统一;“与子偕作”表现大家行动的一致;“与子偕行”表现大家行动的统一,是一首出征诗的三部曲,反映了从思想统一到整装待发的过程。 【关键点提示】2.这是一首描写秦国人民反抗西戎入侵的诗歌,全诗洋溢着同仇敌忾、慷慨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