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诗句“岂曰无衣”来看,这句话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这是反问句,意思是是“有衣可穿”,“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明确了衣服的来源,强调同甘共苦之情,之后又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明确共赴国难的决心。 反馈 收藏 ...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诗经》分为 、 、 “三体”,本诗产生于秦地,为《秦风》;《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2. 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
①使诗歌内容递进与丰富:在第一章中,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开篇,强调了战士之间团结友爱、患难与共的情感基础,接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激发了同仇敌忾的战斗情绪。“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延续了团结的主题,“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则进一步描绘了战士们积极进行战斗准备的场景,从“戈...
(1)《无衣》中“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充满了...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谁说没有战衣?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与君同穿衫衣,与君同穿裳衣。表现了战士们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表明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英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与子偕行⑥! 【注】①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②兴师:出兵打仗;③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④偕作:一同...
《无衣》全诗三章,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增强了感染力,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凸显主题。 《从军行》中“烽火照西京”以虚写实,说明军情紧急; “心中自不平”直抒胸臆,此情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
接着就是“与子同袍”的回答:我和你穿着同样的战袍。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体现了秦军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戈矛”指的是戈和矛,泛指兵器。“同仇”指的是共同赴敌,对敌人表示共同的愤慨。对于“王于兴师”的回应是“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君王有命,士兵们修整好武器,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岂曰无衣...
在《无衣》中,每章首句都以“岂曰无衣?”提问,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这种重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还通过层层递进的表达,将战士们之间的团结互助、同仇敌忾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这种手法也使得诗歌易于记忆和传唱,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