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器官,也就是六根,来认知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存在对象,也就是六尘。识与知觉认识所表示的含义相近。总而言之,与表示物体存在的“色”相对,“受、想、行、识”从四个方面表示精神存在的方式。“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当色蕴一空,物质的虚幻消失了,跟着...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识可以理解为大脑的意识活动,识是意识的核心,是认知和感受的主体。 身心关系 色、受、想、行、识五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我们身心世界的基本框架。 从生理角度来看,色是物质基础,受、想、行、识是心理活动的表现。 从心理角度来看,受是认知的基础,想是对认知的深化,行是认知的转化,识...
受是亲手传舟法,想为万物目观心。 行乃人法心动静,识即六戈战雷音。 受想行识皆自心,自心为息不知停。 应识五蕴皆空相,方知六根悉无明。
受、想、行、识 ——— 受:亦译“痛”、“觉” 五蕴和十二因缘之一 心所之一 指外界影响于 生理、情绪以及 和伦理学有关的 痛痒、苦乐、 忧喜、好恶 等感受 《俱舍论》: 受蕴,谓三领纳随触: 即乐及苦、不苦不乐 此复分别 成六受身
识也有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叫作“六识身”。四、行:余一切行 除前及后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然薄伽梵于契经中说六思身为行蕴者,由最胜故。——《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分别界品第一》之所以最后谈“行”,是因为其内涵最为丰富,色、受、想、识之外的存在都被归入为“行”。其中核心是“思...
因此,在名色之后,对于那些迷惑于名法较重的人,佛教就进一步将名展开为四种心法,即受、想、行、识,加上原有的色,合起来就是我们最常听到了五阴。 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
一、色:指涉我们心灵之外的所有客观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二、受:涉及感官接收刺激,即接受和感受的过程。对于顺境与逆境的感受,可以分为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身体感受由五官和五尘所引发,包括苦、乐、舍三种感受。三、想:指心灵对所认知的境界持有形象,即观看、听闻、接触事物时,会认定所对的...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当色蕴一空,物质的虚幻消失了,跟着心理层面的受(感受)、想(概念)、行(意志)、识(知觉)也就都空了。 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面只提到了色,而没有提到另外四蕴“受、想、行、识”。因为色字一破,另外四蕴也就都破了。
1、“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是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2、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