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假观法:在杂念中出现的各种事和物,无论是外界的或内在的,没有实质的内容,都是想象的,不要去执着,提起意念,去观这些假象,即为假观法。③中观法:在杂念中出现的各种事和物,无论是外界的或内在的,观空时不去执着空,观假时不去执着假,而是空与假的统一,以达到心地纯净,洞然光明,即为中观法。
善男子,这叫做菩萨示现安居。过了三期中自立的期限后,就可以随意到任何地方,没有障碍了。“善男子,如果末世修行的众生,求菩萨道而按照三期法修行的人,如果不是依据佛教导的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境界,都不可取。“善男子,如果众生修习奢摩他,要先取至静,心中不生起念想,静到极处便产生觉悟智慧,这样的极静...
那么心和境本是一体的,无真亦无假,无善无恶,因为都是空性的,都是本来无一物的,如果你说是真实的,就会执着有,着相就是颠倒,你说假,就是执空,顽空也是颠倒。所以说心是空性,相也是空性,两者一也。皆是妙用妙行的,自在用自在行,自在观,即现真性,真性不可说,言语道断也。四、大圆镜智圆融...
观法,即看待客体的方式——先是视角,再是联想,代入情感,然后意境。 人们观察同一个客体,同一片自然,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情感。 所谓观法设计,必须先确立一个可观的对象,水, 自然,天空,甚至人的活动;然后通过想要确立的意境,来反推得出这个观法(视角等),这才是观法设计的精髓。
这是第一种以反面否定的语辞说: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三门观法。第二种则以正面肯定的语辞说:色是我,异我,相在,来否定邪见。以上三门无我观,虽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的经文,所指的内容都相同,均为破除即蕴我与离蕴我之邪见,期能三毒永尽,现法涅槃。三门...
这个是讲到大乘的两种观法,这两种观法都一定是要先明白你的那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心,然后从那个地方去起修的。修行一定是依解起行。这个显教偏重在观心,诸位你如果看止观的书看多了,不管是天台的止观乃至于中观的学者在观,偏重在观察一念心性。这个密教,它的所观境多数在佛,观佛法,我们讲妙法,心法妙、...
相反地,假使不知道缘起法,觉得这棵树很漂亮、很壮观,执着这棵树,就心生挂碍了。所以要“观法无我”,一切万法不能独立存在,都是虚妄的,不是绝对的存在。既然知道一切善恶、是非,都是虚妄、都是缘起,自然就不执着了。假使它是恒久、真实、不变的,它就不是缘起、不是空性了。既然无我,修行还有意义吗...
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设计者往往通过多种建筑手法来营造独一无二的“观法”体验。 ▲屏风中的框景 框景的营造是园林设计中惯用的手法之一,通过人为选择墙体的开阖来强制性地构造某一角度的视觉效果,三维的景物被“拍平”成二维的静物嵌入到视框当中。
白骨观:最适用观法(六) 观想要达到,能依靠心的作意(观想)疏通气脉、推动气血循行,治愈转化色身。观想有种种技巧,实践发现,运用太极平衡思想来修观,能很快建立身体的平衡,改善气血循行,使心造色,心生色,快速越过病痛而得健康、轻安与智慧。 太极平衡原理,伏羲一划开天地,为最早的太极发现建立者,太极原理揭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