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继承古典主义的传统,但并没有原地踏步。他敢于书写妓女、娼妇、流浪汉、异教徒,那些在传统的古典主义者看来下流之事,也可以融入到他的诗歌之中。艾略特有自己信奉的主义,但对他人的文学实验,他也非常支持,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本书还在庞德的杂志连载时,他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受拉弗格的影响,...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家境十分优越,父亲是公司总裁,母...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
艾略特在文学史上具有三重身份。首先他是位诗人,他的长诗《荒原》开创了一代诗风,引领了欧美现代主义诗歌的风潮。作为批评家,他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评论在西方文学界赫赫有名。除了诗和文论,他也写过几部诗剧,因此他的第三个身份是剧作家。但诗剧主要是诗,然后是剧,而艾略特的诗本身就具有...
时间意象“夜”是艾略特使用频次最高的,他认为人的一生中爱情、愤恨、失望与死亡等都与夜息息相关,而与夜相关的诗句体现出诗人悲伤的情绪,人生之夜,时代之夜,让人与自然中充斥着颓废的写照。年龄意象也是艾略特使用频次较高的,而“老人”是最常见的。老人的老态龙钟,老年人的无能为力,在艾略特笔下,是...
从《四个四重奏》到《荒原》,艾略特经过长期实验,完成了诗歌革新,丰富了英诗传统。 正如加德纳指出的,艾略特作为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接纳了所在时代的语言,用于诗歌创造性的转化。他通过听觉想象力穿透思想和情感的意识层面,使每个语词充满活力,“将过去被抹杀的意义、陈腐的意义、当下的意义、新奇的意义、最...
艾略特在1930年为约翰逊博士的两首诗作序时写道:“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一位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现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诗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敏感和意识来发现他们与前一代人感觉不同,必须使用不同的词汇。”(注:T.S.Eliot, "Johnson's 'London' and 'The Va...
托·斯·艾略特(T. S. Eliot)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诗人、评论家和剧作家。194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世纪初期,国内就已有学者翻译和研究艾略特作品。他的重要诗歌和文学批评论著大多有中译本,构成了中国翻译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这些中译本大多以选集...
S.艾略特188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今年正逢他的130周年诞辰。对于喜爱英美诗歌的中国读者来说,艾略特的名字并不陌生。他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誉,拥有众多的爱戴者。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留洋的中国作家和诗人就开始先后以多种形式在国内推介艾略特的作品,其中多人曾与他相识、交往,如叶公超、吴宓、辛笛和赵萝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