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艾略特时代以来,马盖特经历了各种繁荣和萧条。巴拉特说:“它似乎是那种只会呼吸的地方:它的富裕程度忽高忽低。它有一种被抛弃的特质,但也有一种希望……我认为它是那种精神上的、地界线一样的地方。”正如艾略特的笔记所证明的那样,《荒原》是一首取材于前基督教神话和生育仪式的诗。艾略特读过弗雷泽的《金枝...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
日前,由文学翻译家张炽恒翻译、果麦文化推出的《荒原》依据费伯出版社(Faber & Faber)2004年出版的《托·斯·艾略特诗歌戏剧全集》中的诗歌部分,收录了包括《荒原》《四部四重奏》在内绝大多数的艾略特诗歌作品。经授权,界面文化从书中选取《荒原》一诗的第一章“死者的葬礼”,以飨读者。《荒原》[英] 托...
艾略特在文学史上具有三重身份。首先他是位诗人,他的长诗《荒原》开创了一代诗风,引领了欧美现代主义诗歌的风潮。作为批评家,他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评论在西方文学界赫赫有名。除了诗和文论,他也写过几部诗剧,因此他的第三个身份是剧作家。但诗剧主要是诗,然后是剧,而艾略特的诗本身就具有...
可以说,正是由于艾略特、奥登的激发和启示,穆旦他们找到了进入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的方式。澎湃新闻:你什么时候第一次读到了《荒原》,当时有着怎样的感受?王家新:我是在1980年代初,从袁可嘉等人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上卷)中第一次读到赵萝蕤的《荒原》译本的。它和那时我读到的里尔克、叶芝、...
在现代文学史上,T.S.艾略特的《荒原》无疑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里程碑。它不仅代表了现代派诗歌的巅峰,也深刻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文学走向。艾略特,这位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诗人,如何在文化与时代的交汇点上,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让我们一同走进《荒原》的世界,探索这部不朽经典背后的故事。艾略特的成长...
1922年10月,《荒原》在伦敦首发于艾略特自己主编的文学杂志《标准》创刊号,11月刊登于纽约的《日晷》杂志,同年底在美国出版单行本。 《荒原》被视作“欧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当时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宣示了一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一代人理想和精神的幻灭”。但艾略特反对这种解读,他强调...
作者:【美裔英籍】T•S•艾略特 译者:赵萝蕤 “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献给埃兹拉•庞德 最卓越的匠人) 一、死者葬礼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
1940年,赵萝蕤为重庆《时事新报》撰文《艾略特与〈荒原〉》,分析了诗歌语言的节奏和用典,认为典故起到了“熔古今欧洲诸国之精神的传统于一炉”和“处处逃避正面的说法而假借他人、他事来表现他个人的情感”的作用。她还着重指出诗中三个主要的意象:“一则为淹没于情欲之海的非尼夏水手;二则为海,海是情欲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