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意思是人天生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需深思熟虑或学习,是内在的道德判断力,即良知。 是非之心与良知: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探析 一、解释‘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直接含义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这句话,直接表达了...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这句话出自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王阳明)的主张。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人天生就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不需要通过深思熟虑或学习才能获得,它是一种内在的、直觉性的道德判断力。王阳明认为,这种内在的道德感就是人的良知,是人心...
王阳明主张:“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其意在( ) A.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B.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良知”蕴含在人的心中,因此应该“致良知”“知行合一”。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属于朱熹的思想,与王阳明无关,A错误;“学以致用”属于明清之际的思想,与王阳明无关,C错误;“是非”源...
良知是人心之本体,是非之心是其发用流行之处。 不待虑而知:良知判断是非无需刻意思索,自然而然便能明了。 不待学而能:良知的功能天赋于人,非由外铄,故能不学而自能。 这正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是人人所具,个个自足”之意。良知之于人心,如日月之于天,无时不照,无处不在。人能致其良知,则能明辨...
是非之心,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辨别是非,判断对错的能力。良知是一种内在的感知,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思考,便能够直觉地判断出事情的是非。这种良知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是人们道德观念的根基。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伦理困境时,人们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和思...
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并指出“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 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A.否定了程朱理学的认知途径 B.体现了
题干中“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强调的是“致良知”,这是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的主张,所以D项正确。 A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陆九渊在南宋理学中的影响仅次于朱熹。提出了“心即理也”的命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张载讲学...
【试题参考答案】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 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组卷题库站
【答案】:D 根据“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可知,该理学家强调个体的良知(内心的主观感受)。这与明朝的理学家王阳明的学术观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