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将“是非之心”归为“四端”之一,类比于视觉、听觉等生理机能,强调其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例如面对孩童坠井的紧急场景,人类产生的恻隐反应是瞬间涌现而非权衡利弊的结果。这种“不待虑而知”的特性,表现为道德判断的即时性与自发性,如同闻到恶臭...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这句话出自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王阳明)的主张。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人天生就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不需要通过深思熟虑或学习才能获得,它是一种内在的、直觉性的道德判断力。王阳明认为,这种内在的道德感就是人的良知,是人心...
【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良知”蕴含在人的心中,因此应该“致良知”“知行合一”。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属于朱熹的思想,与王阳明无关,A错误;“学以致用”属于明清之际的思想,与王阳明无关,C错误;“是非”源...
王阳明主张:“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其意在( ) A.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B.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是非之心,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辨别是非,判断对错的能力。良知是一种内在的感知,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思考,便能够直觉地判断出事情的是非。这种良知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是人们道德观念的根基。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伦理困境时,人们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和思...
良知是人心之本体,是非之心是其发用流行之处。 不待虑而知:良知判断是非无需刻意思索,自然而然便能明了。 不待学而能:良知的功能天赋于人,非由外铄,故能不学而自能。 这正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是人人所具,个个自足”之意。良知之于人心,如日月之于天,无时不照,无处不在。人能致其良知,则能明辨...
王阳明主张“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这些主张( )A.成为明清官方哲学B.反映理学走向僵化C.
答案见上【解析 】根据 “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可知,王阳明认为,只要 具有良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所以他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D项:王 阳明的观点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 A项:王阳明强调的是 致良知,并未体现对政治制度的态度,排除B项;以自己的内心为...
【答案】:D 根据“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可知,该理学家强调个体的良知(内心的主观感受)。这与明朝的理学家王阳明的学术观点一致。
【题目】王守仁的“良知”解释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由此可知王守仁() A. 批判虚假说教 B. 注重知行合一 C. 提倡心性修养 D. 宣扬重义轻利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解析】题干“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 能,是故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