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救国理念需应对城乡资源差异、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新问题。西南联大在抗战期间坚持“文化长征”,将学术研究与救亡图存结合,其“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模式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现代教育需进一步推动公平化,如数字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同时强化实践导向,例如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使教育真正成为支撑...
因此,我们党历来都高度重视教育,把它作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先后提出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教育救国”是中国共产党人亟须通过教育启蒙国人思想、凝聚革命力量,以此挽...
C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教育救国”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意识形态的,如“改造国民性”“ 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提高国民素质”等;另一层含义是实用的,通过让公民掌握科学知识,为国家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服务。它反映的观点是教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馈...
20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实践证明,这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教育救国”反映的观点是(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B.教育决定政治经济制度C.
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火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辗转周折汇聚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敌寇轰炸中艰辛磨炼。西南联合大学师生顺应国家需要,教书救国、读书报国,锻造了时代脊梁,铸就了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其光辉的...
笔者认为,教育救国主张是近代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它主张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以挽救民族危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特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下,教育是救不了国的。今天,重新研究和认识教育救国的主张,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施...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于1938年4月在昆明合组而成,他们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更继承了这些学校的优良传统。因此,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思想来源于北大、清华、南开。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局面的形成,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先后出现科学救国、商业救国、工业救国...
科技离不开知识,人才离不开知识,知识来源于教育,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发展教育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结合实际情况,现在的中国国情不应该说教育救国,而是说教育兴国(不过教育救国的观点是没错的) “教育救国观点”是错误的。 原因如下: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也是第一个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在见证了中西方的差距后,他立志要通过教育的方式让中国强大,他也明确了这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教育救国”。1854年,他留洋归国,却没有如今海归的待遇,因为当时的环境是普遍对洋人比较鄙视,称洋人为“夷”。在之后的十年,他先后...
“教育救国论”对吗?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错误,教育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它是进行国家政治建设的有力武器,但这种功能的发挥是有限度的,因为教育不可能直接摧毁旧政权、改变社会性质,教育只能在一定的范畴内发挥着影响和作用,政治问题的真正解决要通过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