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研究者指出,“悬解”这个概念,并不是庄子所创,也非庄子所处时代的产物,而是比庄子早得多的上古就有了。这一点从《庄子》文中“古者谓是”、“古之所谓”的表述,就可以看出。且“悬解”概念,在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的书中,也出现了。2.庄子两次提到“悬解”,第一次是说“帝之悬解”,第二次...
“庄子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的四个步骤,对于悟道是明理、实修、淬炼、得道的历程。对于人生,则是在不断抵达四种人格——明白人、局外人、担当的人和独立的人的过程中,完成一种圆满。 其中的逻辑是: 有一份通达事理的明白,才能有抽身而出的清醒; 有一份局外人的看破,才能有对自己和世间的真正担当; 能够担当得...
学习《伤寒悬解》,到目前为止,这是唯一可以参考工具书。目前你找不出第二本能同时注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的书。专业的结构性注解,区别于泛烂的白话解,也区别于东拼西凑的通识性注解,更区别于专业院校的教材理论。注解特色,就是用黄元御的理论来注解黄元御。全部都是...
《金匮悬解》中风 中风二: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即吐涎。 ...
古人把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称为“县解”。宣颖曰:“人为生死所苦,犹如倒悬,忘生死,则悬解矣。”(《南华经解》)简言之,老子对待生死“安时而处顺”,并且在“安时而处顺”中,生死被看作一种自然规律,由生到死是生命的过程,已进入超越生死的“悬解”境界。
1.太阳寒水——阳入阳明腑,阴入三阴脏(太阴,少阴,厥阴); 2.阳明燥金——实入阳明腑,虚入太阴脏; 3.少阳相火——阳入阳明腑,阴入太阴脏; 4.5.6.三阴阴入本脏。 上一篇,讲了黄元御先贤的《伤寒悬解》里面…
《金匮悬解》消渴二: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即卫气不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便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抟,即为消渴。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表气之虚弱,迟即为里气之劳伤,表阳虚弱,即卫气不足,里阴劳伤,则营血枯竭。趺阳...
《滴天悬解》坎离 《滴天悬解》 作者:董亚伟(道源) 通神论 三十四、坎离 坎离宰天地之中气,成不独成,而有相持者在。 原注:天干透壬癸,地支属离者,乃为既济,要天气下降;天干透丙丁,地支属坎者,乃为未济,要地气上升。天干皆水,地支皆火,为交济,交身强则富贵;天干皆火,地支皆水,为交战,交战身弱,...
《灵枢悬解》官针四: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泻泄,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素问悬解》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其注释参考采摭王冰等历代《内经》注家之精论、间附作者本人对《素问》研究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