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性恶形容一个人的内心邪恶,行为不正直,不道德。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人。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来指责那些以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的人,或者用来形容某人的品行恶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荀子·性恶》一书。在这...
荀子人性本恶的原话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出自先秦荀子《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作恶只是由于丧失了本性的缘故。”这样说法是错误的。如果人的本性生下来就脱离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质,那就一定要丧失本性。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清楚了。所以说资质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视觉清晰离不开眼睛,听觉清楚离不开耳朵—样。如果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
本文对《荀子·性恶》部分文字做一注解,以求疏通其意,了解荀子人性论之概貌。 23.1人之性(1)恶(2),其善者伪(3)也。 【译】人的本性是恶劣的,那些善良的东西都是出于人为。 【注】 (1)性: 荀子对“性”之理解与孟子不同,且其自身之层次与内涵亦值得注意。《荀子·正名》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这里的“性”,可以看作是人原始的天性,人生来就是带着欲望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而“伪”意为人类的作为。性和情是天生的,外人不可能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但人...
(荀子)答:如果以为是这样,就错了。现在人的性,出生后就离开了本来的质朴,离开了本来的资质,一定是丧失的。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所谓性善,应是不离开人的质朴而见到美,不离开人的资质而对人有利。资朴相对于美,心意相对于善,应该好像清明离不......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
《荀子·性恶》原文与译文(三百六十五) [原文] 23.7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1)。故陶人埏埴而为器(2),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3),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