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
性恶说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提出的一种对人性的看法。内容讲述 荀子不同意孟子的观点,他认为,所谓"性"是"生之所以然者",故"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
其一,战国纷争不息,让那个时期的人们,看到了人性非善的一面,荀子顺大势合人心,承认了“性恶”,从反面上取得了儒家的认同感。其二,荀子提出“性恶论”,与此前的孟子一同,共为占据了人性的两端说法,补充了儒家的缺失;无论天下论人性之善,或人性之恶,不出儒门。对于今人而言,当取中道之义。荀子批孟...
《荀子·性恶论》白话全解,古人早就说透了人性,相见恨晚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现在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的心),依顺这种本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人)一生下来就有嫉妒憎恨(的心),依顺这种本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
性恶论是谁的观点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这是战国中后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
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可以被教育、培养和改变的,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人格水平。而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是固定的,天生如此,不可能通过外界因素的影响来改变人的本性。道德教育的不同 性善论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要引导人们去发掘和实践自己的天性,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善良...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恶论?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1、人之性恶,其善也,伪也。人本性是恶的,有“善”,那是人为的结果。圣人把“性”和“伪“结合起来,制定出了人为的道德和法律制度,建立封建统治秩序。 2、礼义法制,道德规范是与人的本性对立的,是为了巩固社会秩序强加给人的,反对孟子把学习说成为了恢复...
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危险。荀子的逻辑是,人生而具有某些天性,但这些天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却并不能归因于天,而只能是出于人自身的创造。若...
在相关争论中,荀子往往被视为“性恶论”者,甚至一度因此被排除出儒家正统阵营。清代以后,荀子持“性朴论”的观点逐渐被提出,这为荀子“性论”赋予了新内容。但这一论证以质疑《性恶》文本的荀学属性为代价,导致《性恶》篇与《荀子》难以相容。能否对二者关系重新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