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中再三提及有四句偈,不过到底是哪四句一直争论不休,毕竟佛经是翻译过的,我们不能拿中文来反推原来的梵文,而且经中也没有明确说到。但是这句话基本上还是被公认的,而且不知道被其余宗派的法师引用了多少次,当大家想要表达不要着相的名...
《金刚经》里最有代表五句话, 第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二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三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第四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 - ️菩提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出自《金刚经》。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世界上但凡有着能够看到能够触摸到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事物。这种理解是相对来说的直译。至于这句话的内蕴,我以为其实是说“空”。佛家言“空”,有“诸法空相”,就是说把世间一切事物都归于本原。“空”不是说没有,而是说不要以人的...
其福德不可思量。 翻译:菩萨理应不执著于任何东西来行布施。就是说不执著于色相布施,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这些相来行布施。如果菩萨不执着于任何相来行布施,他的福德则不可思议地广大。 3、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是《金刚经》所说,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原则。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六祖坛经》讲的无相,是说一切相都是虚妄相,不是真实相。现象虽然有,但那只是幻境、幻象,是因缘有而自性空,只因为因缘的凑合而...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界是有而非有,空而非空,是圆觉自性变化而成,所谓的世界是众生自感而成,是众生自己的业力合力所操控,不是有一个外在的谁在操控。人们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和意)对应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所以觉得很真实,饿...
1、意思是说,相能够离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依觉悟心而脱离对一切妄想境界的执着,使爱欲灭尽,使清静心显露,生清静心,不是在妄想心之外再生一个清静心,而是使本具的佛性显露,这个清静心是本具的,是从无始劫以来未曾生,也未曾灭的佛性。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指六根染住了六尘,...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这里说的“ 相”, 对照梵文原本来看, 指的是佛陀应化到人间的色身的“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其实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佛陀跟须菩提讲,说的对,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形象,是虚妄不实...
意思其实都是虚妄不真实。都是主观、扭曲的。因为不同因缘下所见同一种相观念或见解都属无常变化。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有此境界,能于一切相而不染住则不生无常变化的观念或见解、即见自性。凡夫的表现:凡所有相、眼见为实。明心见性的表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以借用《中庸》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心经》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并不因为你去修就多一点;也并不因为你不去修就少了一点。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减了,不是道体的道理。道体是不可以身相见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