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现在,鸠摩罗什译本的金刚经中,而在其他译本的金刚经中,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由相无相应见如来。” 通过后面两句无所有相,既是真实,我们便可得知,一切所见的相,都是虚妄的,而与虚妄相对存在的,就是真实的。 如果着了相,见到的就是虚妄之相,如果离了相,见到...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执着与妄想、迷失自性是佛!三界之中、人为最灵、非为人灵、是为心灵!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心地法门、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心是法王!人人自性即心是佛、心量广大、能报太虚、自然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怨他心、嗔恨心、慢他心、嫉妒心、偏见心、疑惑心等转化为…!感恩心、恭敬心、...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不是说一切相都不存在,而是说一切相都有,但是当实证无相的时候,心不会...
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幻不实的。佛教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无常观”,我们不能以恒久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因为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佛教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这...
常人执五蕴为我,但以般若智慧来看,无论在五蕴还是十二处中,所谓的我,皆了不可得。我们不可执五蕴为我,更不可执五蕴之外有我。倘若我在五蕴之外,又如何与五蕴建立关系呢?佛法经典告诉我们,菩萨度众生不可以相度众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我们学佛修行也不可以“相”修行。大乘佛经教我们离相——...
用苏轼诗词说法,叫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异曲同工,就是不可着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非相”就是不著相,就是“不住”,不固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产生无所住的心,才是正道。
0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所谓”如来“,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能够看穿真相和本质的能力。我们平常直接可以看...
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出自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原则。虚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万物都是意识产生的,意识产生的东西称为相,所以有世间万相之说。
结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凡所有相,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虚妄的意思,不是虚无。否则,这句话就变成: 一切虚无。这是被佛陀批判的错误观点,会带来痛苦。《金刚经》讲:“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诸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这可能都是在说,诸相、...
第三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大多数人只相信自己眼见看到的,其实眼见为实并不符合事实,事实的真相是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这个世间真实的样子,是无法用你的肉眼看清的。就拿你面前的桌子来说,你看到的桌子只是你心中造出的假相,这个桌子并不是真实的,桌子真实的样子,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