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 宋代: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
苏轼在《贾谊论》开篇就说,“非才者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意思是:不是才能难得,难得的是将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接着又说道,“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君子想要达成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要学会等待;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懂得忍耐。苏轼对贾谊,有欣赏,更有痛惜。他...
贾谊的才能主要体现在他的政论文中,如《治安策》,该文详细论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及其对策。 贾谊未能充分发挥才能的原因: 苏轼在《贾谊论》中指出,贾谊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未能处理好与朝中老臣的关系。苏轼认为,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必须等待时机并能够忍耐。贾谊年轻有为,但未能与朝中老臣...
贾谊论的注释与译文 【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1],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2],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
紧接着,一个“惜乎”的深沉感叹句,以贾谊其人其事,紧紧印证所提观点,而且紧扣文题。接下来又暂时先放开贾谊其人,谈古之君子和贤人,最后又回到贾谊。行文前后相顾,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原文: 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1,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2远,则...
其诗文如下: 【前言】 《贾谊论》,出自《古文观止.卷十·宋文》,作者宋代苏轼.论 述如何施展抱负才能的文章。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 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 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
其实苏轼不仅这么劝贾谊,他自己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苏轼一生都被贬来贬去,可他无论被贬到什么地方他都能安之若素,并且不管他被贬的地方环境多么恶劣都能立刻着手治理。我们现在看到的海南是天涯海角、人间仙境,但是在苏轼那时候却是个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贫瘠之地。苏轼到海南之后把那里当成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贾谊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全文紧扣贾谊失意而终展开,对贾谊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虚实结合、正反对比,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认为贾谊悲剧的原因...
《贾谊论》原文及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只在家里待着不出门,虽然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但是从长远来看,他就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不会有大的成就。而如果一个国家不开放,不与外界接触,那么这个国家很难变得富强。所以说,一个人和国家都要开放心态,去接受来自外界的东西,这样才能有新的发展。而一个人...
苏东坡的《贾谊论》中心思想是:贾谊有才华,但缺乏气量和见识,不能等待和忍耐,导致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苏东坡在《贾谊论》中通过分析贾谊的人格特质和历史背景,指出贾谊的悲剧在于他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并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苏轼认为,贾谊有远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