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因果并不是可以分开的,有因有果,但之前的果就可以变为后来的因,是所谓因果循环。色即因,空即果;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同果,果同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受想行识:应该分开来看,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如此。[色不异空] 的色是代表物...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例如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等等。如果你还年轻,就理解为美色吧。 空:就是虚假,每每读到这个空,我都...
空是色的本质,即空由色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是说,五蕴除了色是空外,其他四蕴也是空。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即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中这句话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告诉人,身上的物质与意识感受行为认识不是人的,例如从小到大掉落的头发,脱落的细胞,七天进行一次的新旧转换,人不能跟着人家去,跟着去的没有排位。想法,念头一样,例如形成的自我认识,这些比身体自身更有迷惑性,身体不是人的容易理解,自我认识不是人的难理解,人也不能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话出自佛教经典《心经》,是阐述佛教空性思想的重要段落。其中,“舍利子”是对听法者的尊称,此处指佛陀的弟子舍利弗。“色”在佛教中一般代表物质世界及一切可见可感的现象,“空”则指事物的本质空性,即一切现象...
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心经》,是佛教空性思想的高度概括,旨在阐述世间万物本质皆空的深邃哲理。"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舍利子”是佛陀对弟子舍利弗的尊称,作为开场以引起注意。“色”在佛教中常指物质世界的一切有形相者,包括我们的...
色并非独立于空之外的实体,而是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空性也不是脱离色的抽象概念,而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受、想、行、识,这些心理现象同样如此,它们也是色与空统一的体现。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我们不应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色),而应认识到其背后的空性。它教导我们在面对事物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受想行识”同样如此,它们都是心识的体验,也是空性的体现。这里的“色”并不仅仅指物质世界,而是涵盖了所有现象和体验。它告诉我们,看待事物时,不应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深入洞察其本质,即空性,这是般若智慧的实践。色的存在是因为诸缘的聚合,而空性则是这种聚合背后的本源和归宿,一切皆由...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篇及翻译崇文书馆 立即播放 打开App,流畅又高清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 1127 3 01:47 App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9万 50 02:31 App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那些...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后面省略...就相当把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