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物质现象(色)与空性(空)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物质现象没有固定、永恒不变的实体,是虚幻不实的(色即是空),而空性又以物质现象的形式存在着,可以被感知(空即是色)。这体现了佛教的唯心主...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形色、色身,也可以说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或者一切物质形态,比如金钱、地位、名誉。“空”是指虚空,真空。“不”和“异”是双重否定。物质的“色”有一种先天性,就是包含着不稳定,包含着“短命”。“色不异空”,就是说所有形色有相的东西...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直译为:色与空不同,但二者存在联系,甚至同源,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字面直译,常人仍难以理解,似是废话。何为色?不必拘泥于文字的精准性,因其含义因人而异,只求大致意思即可。大致指我们肉眼所见的有色世界。有色世界相对佛家的“无色界”,有色界即...
综上所述,《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旨在帮助我们超越对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固有观念,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色彩并不与空性相异,而是它的表现;空性并不与特定的色彩或形式相异,而是与一切色彩和形式相互联系。通过超越表面现象,我们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体验更深层次的智慧和觉知。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佛教心经,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是观音菩萨与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它体现了一种哲学智慧,让我们更客观地认知世界、启迪心智。般若音bō rě,佛教用语,智慧,通过直觉洞察获得的先验智慧或最高知识。《心经》在佛学界颇受推崇,评价...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佛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代表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有形的物质世界,指存在的东西和现象。异引申为分开的意思。空是指无形和无限形及无限进程的统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含义是无形和无限形统一的——“...
(色不异空)空能产生 色象,所以说空与色没有什么差别。(空不异色) 色是空产生的现象,所以说色就是空。(色即是空) 空能产生色象,所以说空就是色。(空即是色) 同理: 空与受想行识,空是本体,受想行识是空产生的现象。 受想行识是空产生的现象,所以说受想行识与空没有什么差别。 空能产生受想行...
“色不异空”,物质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样的。“空不异色”,世间物质都是由空组成,空和色也是一样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想详细了解,推荐看僧肇的“不真空论”,里面批判了三种言论——心无者,即色者,本无者。 “心无”这一派,他们只是主观方面排除万物对心的干扰,但没有否认万物的存在...
1."色即是空"意味着所有的现象,本质上都是空性的。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关联,并依赖于因缘条件而存在。2."空即是色"则指出,空性并不是某种超脱于现象之外的实体,而是存在于所有现象之中的。空性是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3."色不异空"表明物质现象与空性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解释般若心经就大致解释这句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