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因果并不是可以分开的,有因有果,但之前的果就可以变为后来的因,是所谓因果循环。色即因,空即果;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同果,果同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受想行识:应该分开来看,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如此。[色不异空] 的色是代表物...
“色不异空”的意思是,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是虚假的。佛教认为,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就是由各种条件凑到一块产生的,条件不存在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空不异色”的意思是,虽然事物都是虚假的,但又确实存在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色和空是非一非异。我们既不能...
世间存在的(色)本来就与空不是异质的,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那么,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 佛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不异空] ...
也就是说,色是空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相,即色由空生;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到空。空是色的本质,即空由色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是说,五蕴除了色是空外,其他四蕴也是空。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即可。“舍利子,色不...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话出自佛教经典《心经》,是阐述佛教空性思想的重要段落。其中,“舍利子”是对听法者的尊称,此处指佛陀的弟子舍利弗。“色”在佛教中一般代表物质世界及一切可见可感的现象,“空”则指事物的本质空性,即一切现象...
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心经》,是佛教空性思想的高度概括,旨在阐述世间万物本质皆空的深邃哲理。"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舍利子”是佛陀对弟子舍利弗的尊称,作为开场以引起注意。“色”在佛教中常指物质世界的一切有形相者,包括我们的...
色并非独立于空之外的实体,而是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空性也不是脱离色的抽象概念,而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受、想、行、识,这些心理现象同样如此,它们也是色与空统一的体现。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我们不应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色),而应认识到其背后的空性。它教导我们在面对事物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受想行识”同样如此,它们都是心识的体验,也是空性的体现。这里的“色”并不仅仅指物质世界,而是涵盖了所有现象和体验。它告诉我们,看待事物时,不应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深入洞察其本质,即空性,这是般若智慧的实践。色的存在是因为诸缘的聚合,而空性则是这种聚合背后的本源和归宿,一切皆由...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经文,是上承"五蕴皆空"而来的,五蕴可摄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后四字——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执著中,"色身"最难破,因为明明有一个实在的我,要说它不异於空,难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蕴,特别於色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