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此言“色”乃世间一切有形有相之物,而“空”则指万物之本质为空性,即无自性、无实体。此二者非截然对立,实乃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世间万物,虽形态各异,然究其本质,皆为空性所现,故言“不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言进一步阐释色空不二之理。一切有形有色之物,皆因缘和...
1."色即是空"意味着所有的现象,本质上都是空性的。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关联,并依赖于因缘条件而存在。2."空即是色"则指出,空性并不是某种超脱于现象之外的实体,而是存在于所有现象之中的。空性是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3."色不异空"表明物质现象与空性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色不异空] ,是指一切事物都不离空性的存在,以眼睛可以看见的最具体的物质来说,它是由众多因缘条件造成而存在的,因此一切物质虽然存在, 却没有实体性,自主性。所以说[色不异空],由于本身没有固定的实体性,所以可以随因缘条件而变化---[空不异色]。 [空不异色]是说明空性的显现,是不能离开一切法而有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舍利子啊,物质的形态(色)与空性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它们并不相异;空性也并不独立于物质形态之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进一步说,物质的形态本身就是空性的体现,而空性也通过物质形态得以显现。同样地,我们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精神活动(受想行识),也都遵循这样的原则,...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色不异空,等于色即是空。[空不...
在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一段著名的教义阐述了色与空的关系:“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意味着世间万物,包括我们感知的物质(色),其实与空无本质区别。色并非独立于空之外的实体,而是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空性也不是脱离色的抽象概念,而是万物存在的根本...
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心经》,是佛教空性思想的高度概括,旨在阐述世间万物本质皆空的深邃哲理。"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舍利子”是佛陀对弟子舍利弗的尊称,作为开场以引起注意。“色”在佛教中常指物质世界的一切有形相者,包括我们的...
经常有人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其实后面还漏了半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才完整。 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心经》是般若类经典,虽然只有两百多个字,但是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心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精髓与核心,所以用“心”给它命名,就好像人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都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颜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和现象,而这些事物和现象是由因缘聚合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有从空中生。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来解释,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认真。要认真,但不能执着;要放下,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