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孔子所说的“忠”,侧重于尽心竭力;而常被古人与孝并称的“忠”,则侧重于忠诚无私。尽心竭力,是在事业上出类拔萃的重要促成因素,也是历代圣贤施赠教诲的核心之一。至于臣之忠,愚以为,可分为三等:上者忠于民,中者忠于国,下者忠于君。以此观之:商汤灭夏,周武...
忠,是一种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因为它必然要通过人事才能表现出来.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尽心).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待师、待友、待君(但绝非汉以降特指的对上、待君)都应该忠(尽心),当然这忠并非无原则的忠. ...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
材料“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大意指的是违抗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忠诚,服从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顺从,主张人丞要效忠君主,材料“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大意指的是做部下的都能够处在适宜的岗位上,能胜任自己的官职,能轻松担任工作,而且不留...
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 ) A.人臣要效忠君主B.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C.君主要以礼待臣D.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 反馈 收...
所以孔子在提出“忠君”的同时,也提出了“犯之”的要求,臣下不能唯上是从,须以国家利益为重,君有过则强谏之。荀子在提出“利君”的同时,也提出了“从道不从君”的观点。也正是因为对现实中君主太多的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行为的不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对于暴君,贵戚之卿可以取而代之。
高中历史组卷系统,试题解析,参考答案: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
材料一 (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 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辏...
荀子在《荀子·臣道》说:“(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荀子主张A.人臣要效忠君主B.人臣要全面否定君主C.人臣要取代君主D.人臣要与君主平等相待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
从命病君,谓之谀(又曰:应言而不言,谓之隐;应谏而不谏,谓之谀。又曰:君僻臣从,谓之逆也。);逆命利君,谓之忠(又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孙卿曰: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补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逆命病君,谓之乱(又曰:赏无功,谓之乱。)。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