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一个境界就是以目观物。 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辨别事物,辨别是非。 第二重境界是以心观物。 意思也就是用自己内心中的观念,来衡量事物的价值与是非对错。 而第三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叫做以理观物。 这是一种近乎于无我的状态,将自己的主观判断抛出在外,以纯粹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甚至将...
国学知识大全 这句话出自北宋理学家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观物篇》。其意为:“我们所说的观察事物,并非仅仅是用眼睛去看它。” 在这里,“夫所以谓之观物者”是对“观物”这一行为的解释或定义,“非以目观之也”则是对前述定义的否定,指出“观物”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用眼观看。邵雍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更为...
邵康节夫所说的观物的不是用眼睛看的啊,不是用眼睛看的,而观之以心的,这不是看的用心,但看来用道理
渔者谓樵者曰:“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 - 新作为文化
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游苏门山①百泉记袁宏道 举世皆以为无益,而吾惑之,至捐性命以殉,是之为溺。溺者,通人所戒,然亦通人所蔽也。溺于酒者,至于荷锸;溺于书者,至于伐冢;溺于禅者,至于断臂;溺于山水者亦然。苏门之登②,至于废起居言笑,以常情律之,则为至怪;以通人观之,则亦人情也。夫此以无...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