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节选: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
翻译: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出处:出自孟子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 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赏析: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
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 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衡”通“横”,梗塞、不顺之意;“虑”乃思考、思虑之谓也;“而后”表某种情况或条件之后;“作”则有奋起、有所作为之意。整句言内心困扰、思虑阻塞之后,方能奋发有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征”乃体现、表现之谓;“色”指脸色;“发”为发出之意;“声”即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最佳答案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27)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 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 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采分点:“过” “横”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这段话出自《孟子·告子下》,阐述了人性的特点和修养...
试题来源: 解析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反馈 收藏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 【解析】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相关推荐 1【题目】重点句子翻译。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被。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 征于色:(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征,验,显露,表现。色,脸色。 发于声: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 发,产生。 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而后才能明白。喻,明白,知晓。 入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