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仲裁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对劳动争议案件规定仲裁时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第二,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第三,有利于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
工伤认定后,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通常从当事人意识到或应意识到其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该期间为一年。若因当事人向对方主张权利等情形导致仲裁时效中断,中断之日起,仲裁时效重新计算。【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仲裁申请的时效为一年,自当事人知或应知权益受损...
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和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如何认定《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所谓“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劳办发[1994]28号、劳动部劳部发[1995]309号文解释,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这与《企业...
一二审法院都认为没有经过仲裁时效,一审法院认为起算点为当事人的离职时间而非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间。二审法院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这个由于用人单位没有给劳动者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后无法按月领取养老金,导致劳动者的损失是...
那么如果劳动者产生争议,仲裁时效如何认定呢? 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
人民法院认为,张某与某建筑公司的劳动合同于2019年2月解除,其支付加班费的请求应自劳动合同解除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张某于2019年12月提出仲裁申请,其请求并未超过仲裁时效。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执法中调取的工资表上的考勤记录,人民法院认定张某存在加班的事实,判决某建筑公司支付张某加班费。 典型意义 时效是指权利...
检察机关抗诉认为,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规定,年休假工资属于劳动报酬。关于劳动报酬的仲裁时效,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仲裁时效不受一年限制,但应当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一年内提出。本案中,赵某追索的是2013年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与人力公司劳动关系终止的时间是2014年10...
案例十、加班费的仲裁时效应该如何认定 892021-09 2 案例九、劳动者离职文件签字确认加班费结清,有权请求支付加班费 652021-09 3 案例八、用人单位以规章制度形式否认劳动者加班事实是否有效 692021-09 4 案例七、劳动者超时加班工伤,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702021-09 5 案例六、处理加班费争议,如何分配...
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为一年并适用中止、中断规则。案例中,虽然常某在违法解除劳动争议的庭审过程中提及了甲公司未出具离职证明的事实,但仅能认定为其对未出具解除证明这一事实的陈述,不能认定为向甲公司提出明确主张,故不能适用仲裁时效中断的规定。 加之常某以未出具离职证明为由索要误工损失的意图比较明显,故法院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