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
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谓中正、中和,庸谓常、用。孔子提倡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和道德实践原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把中庸看作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多次论及中庸,如赞美《诗经》的《关雎》篇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中庸含义解释 中庸[ zhōng yōng ] ⒈ 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例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 英the 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⒉ 见“四书” 英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⒊ 德才平常;中材。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为历代儒客遵循与推崇之道德标准。中庸又称中用,庸古同用。意为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中庸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思想内涵。“中庸” 概念的溯源 “中庸” 一词最早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指追求平衡、中和与适度的处事态度及行为准则。它强调在为人处世中避免极端,通过动态调节达到恰如其分的状态,既是道德实践的方法,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一、核心含义与构成 中庸由“中”与“庸”共同构成。“中”指中正、中和,即不偏不倚的适中状态,要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