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烦恼又分为大、中、小三种:小随烦恼包括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十种;中随烦恼包括无惭、无愧两种;大随烦恼包括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八种。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一,忿。就是忿怒。在生活中遇到违缘或者逆境,一时气愤,动手打人,或者爆粗口,都属于忿。 ...
【二十种随烦恼】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昏烦恼乱心神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随烦恼也。一忿随烦恼暴怒之心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是名忿随烦恼。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是名恨随烦恼。三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
这样的烦恼属于小随烦恼之列。接下来,我们探讨两种中随烦恼,即“无惭”与“无愧”。无惭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言语和思想缺乏愧疚感,而无愧则是对他人缺乏敬畏和愧疚。这两种烦恼表现为对人对己都缺乏敬畏和愧疚,只顾自己,全然不顾他人感受。此外,还有八种大随烦恼,包括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
二十种随烦恼 所谓随者,就是说这些烦恼是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的,随逐于心,随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烦恼”或“随惑”。随烦恼又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中、大是由下面情况而定的:(一)各自为主。(二)不善。(三)一时聚起。若上述三种情况俱全,即是大随烦恼。假如只有后两种,则是中随...
小乘俱舍论以一切之烦恼称为随烦恼,或对于六随眠之根本烦恼,而称其余之烦恼为随烦恼;大乘唯识家则谓根本烦恼以外之二十法为随烦恼。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十载,二十种随烦恼即:(一)忿随烦恼,忿,即暴怒之心。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
第二、二十随烦恼 :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之烦恼,共有二十个。 小随烦恼:行相互违,各别生起。 1-1忿:向有情非情之心,令自心愤怒之精神作用;怨恨、生气。 1-2恨:先忿于所缘之事,数数寻思,怀恶结怨不舍之精神作用。 1-3恼:有恼为乱义;因贪嗔痴等等诸惑而恼乱心神。
小随烦恼包括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十种。这些烦恼的特点是形象粗猛,各自独立,并非由其他烦恼引发,故名小随烦恼。具体来说,“忿”指愤怒、光火;“恨”则是不如意时产生的瞋恨心;“恼”即恼怒情绪;“覆”则表现为浮躁不安,智慧被覆盖;“诳”为说谎骗人;“谄”指谄媚行为;“骄”...
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种烦恼,是随著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而且各别生起,范围较...
随烦恼,为“随惑”之对称。烦恼之分类中,属于随逐烦恼者。即随逐于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根本烦恼而产生之烦恼。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恼、害、嫉、悭、谄、诳、恼、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