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1878-1933)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广东海丰人。1895年中秀才,1906年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联络工作。1911年,参与策划黄花岗起义。不久光复惠州,组织循军。广东光复后,被推为军政府副都督,任代都督。“二次革命”失败后,赴南洋。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
但这些并没有改变陈炯明对孙中山的态度,他要求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此时二人的矛盾已经半公开化了,但是至少陈炯明表面上还是服从于孙中山的领导。 陈炯明对孙中山的背叛源于第一次北伐,陈炯明对北伐是强烈反对的,他大肆宣扬自己“联省自治”的主张,甚至在孙中山命令他为北伐部队做好后勤保障时,陈炯明竟然完全把孙...
2025年4月15日,两岸三地各界同仁一百余人,相聚惠州紫薇山陈炯明墓园,缅怀辛亥革命元勋、中国致公党创始人陈炯明先生。陈炯明先生幕僚、抗日劲旅第十九路军参谋长黄強将军之女、抗日名将薛岳将军之儿媳黄小萍教授,薛岳将军之侄薛新光,香港致公党主席王建力先生专程赴惠参加本次缅怀活动。惠州本土文化人士东江散步、杨广盐...
陈炯明当时身为广东的地方军阀,看到孙中山的改革越来越倾向于加强中央集权,这显然威胁到他的地方权力。而在孙中山的支持者眼中,陈炯明此举无疑是对中央政府的公然挑战。炮轰总统府,意味着陈炯明公开反对孙中山的政府,意味着他选择了站在“地方”的一方,对抗集中的“中央”。有人说这是“背叛”,可换个角度来看...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出兵围攻总统府,并炮轰孙文寓所,意在驱逐孙文离开广东。孙文转移到到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并离开广东。史称“六一六事变”。1923年1月,陈炯明被拥护孙文的滇、桂与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率部退守东江。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后,逃到香港,...
就在孙中山死后半年,陈炯明便在香港创立中国致公党,陈炯明被推选为总理。此后,致公党秉承陈炯明指定的纲领,开始了漫长曲折的探索。陈炯明此前叛变的根本原因是:他与孙中山政见不一,孙中山坚持三民主义,主张以广东为护法基地,凭借广东人力、物力、财力,举兵西征北伐以统一全国;而陈炯明则主张以广东建设为省自治模范...
他就是陈炯明,一个在近现代历史上充满争议的名字。他的晚年并不像他的政治生涯那样波澜壮阔,反而显得有些凄凉。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任与后人说。 \\人物简介\\ 陈炯明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幼名捷,字赞三,又字月楼、竞存。广东海丰县白町乡人。粤系军事将领,中华...
但在磅礴辉煌的革命乐章之中,也不乏几段不和谐的音节,粤系军事将领、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陈炯明一直都被国民政府看作是革命的叛徒,而他与国父孙中山之间,也曾经爆发过激烈的矛盾,他甚至还被孙中山先生视作生平大恨。秀才出身,戎马半生 陈炯明出生于清末时期的广东,21岁的时候中了秀才,虽说那时清王朝已经是将倾...
陈炯明1933年病逝香港,子女后来如何?34年长子与其一同安葬。陈炯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独特人物,他被誉为“东方明珠”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同时也曾背叛孙中山,发动了六一六兵变。他在中国早期革命中的作用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功臣,也有人认为他是军阀。那么,这位曾经的风云人物的后人,他们的生活又是...
之后不久,陈炯明派心腹部将叶举率领4000多人,气势汹汹地包围了观音山,随后向孙中山先生的住所越秀楼猛烈开炮,观音山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幸好孙中山先生提前得到消息,并在其夫人宋庆龄女士的掩护下顺利逃出,避免了一场灾难。对于陈炯明的恶劣行径和无耻行为引起国人公愤,孙中山先生于1923年1月4日在上海通电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