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铿之死,对孙陈间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关系,可以说是致命一击。有一种说法是,陈炯明不愿全力支援孙中山的北伐,孙中山为解兵马粮饷之忧,必欲除之而后快,是以杀陈手下的第一大将,以收杀鸡骇猴之效。(汪荣祖:《邓铿之死真相探索》,载《李熬千秋评论丛书》,1990年2月)4月9日,孙中山决意变更计划,令在...
7月6日,孙中山从上海乘军舰南下广东护法。陈炯明于这时来到上海,在四处碰壁、找不到出路之后,又投向孙中山门下,向孙中山“认错”,表示“竭诚拥护”。孙中山不咎既往,并考虑到他在粤仍有用处,乃邀之同行南下护法。故孙中山随员中,除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章炳麟、许崇智、黄大伟、胡毅生等人外,尚有陈...
不过,孙中山仍对陈炯明抱有一线希望。4月23日,孙中山委任陈炯明为北伐第一军总司令,并表示,只要陈炯明对于北伐大计不生异议,必当倚任如前。随后,孙中山又派伍朝枢、古应芬、居正、廖仲恺、马君武、汪精卫、程潜等到惠州,敦促陈炯明回省城。但是,陈炯明一意孤行,不肯就北伐军第一军总司令职,还致电孙中山表示...
孙中山炮轰广州后,陈炯明还禁止部下组织大规模的反击,让孙中山安全离粤,实际上救了孙中山。 陈炯明与孙中山公开决裂后,吴稚晖、汪精卫等人还一度曾想让他们破镜重圆,孙中山念及旧情,又是用人之际,便说“如他肯写悔过书,可不究既往”,当说客把孙中山的意思转达陈炯明后,陈炯明当即断然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误,“...
可惜陈炯明没有制止住叛乱,他看到事情已经发生了,和孙中山彻底成为仇人,他就重新出山担任粤军总司令。孙中山离开广东后,集合了他能集合的所有力量,开始东征讨伐陈炯明,经过艰难的一系列战斗,最后成功打败陈炯明。蒋介石就是通过东征陈炯明,才在国民政府中崛起,孙中山死后,蒋介石成为了北伐军总司令,率兵开始北伐...
在此之前,两个人在不同地方按照各自的政治思想和理念努力着,陈炯明参加革命后虽然孙中山对其扶持力度很大也很倚重他,但是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是有区别的。 陈炯明反对滥用武力,主张保境安民;反对军治、党制,主张民治、地方自治,赞同“联省自治”。 孙中山要求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坚决革命到底,消灭一切军阀,平均地权,创立...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六一六兵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退守白鹅潭永丰舰。危急时刻,孙中山火速电令许崇智率北伐军回师勤王。本应三十天便可抵达的北伐军,却在55天内四次征战翁源,与陈炯明部队展开殊死搏斗。从最初的军事会议分歧,到许崇智立下"靖难词"率军南下,再到翁源、韶关一线的...
陈炯明并不想背叛孙中山,原因很简单,陈炯明在根本利益上是被绑在孙中山这辆战场上的。陈炯明是孙中山的...
关于孙中山和陈炯明的争斗,要从民国初年说起。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成功劝说隆裕皇太后同意清帝逊位,爱新觉罗家族将国家权力、疆域完整交付给民国政府。而民国政府承诺每年给爱新觉罗家族四百万两生活费,以及紫禁城永住的权利。 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唯一一次不流血的...
1922年,陈炯明被孙中山免去了三个官职,剥夺了发言权,回到了自己曾经待过的惠州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至此,二人之间的关系正式决裂,孙中山也曾多次公开表达对于陈炯明的批判,将他视作自己生平大恨。其实他们二人之间最根本的分歧,便是在于政治见解上。在共同促成了“护法运动”之后,孙中山一直极力主张“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