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些无端指责,郭嵩焘也曾奋起反击,恭亲王及李鸿章虽然也为他辩解,可朝廷在保守派的拨弄下,不问青红皂白,多次对他传旨申伤。内外夹攻之下,郭嵩焘忍无可忍,只好上疏请辞。 郭嵩焘时代的中国,为忧患并臻的多事之秋。为救亡,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有人以郭嵩焘“有贰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有人上奏,认为应将郭嵩焘撤职调回:“今民间阅《使西纪程》者既无不以为悖,而郭嵩焘犹俨然持节于外”,“愚民不测机权,将谓如郭嵩焘者将蒙大用,则人心之患直恐有...
面对时代的昏沉,他既是乐观的,又是悲观的。晚清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曾说,中国不到百年,便可以用西洋之法走向富强。而郭嵩焘却认为,中国需要差不多三百年,才可能走出秦汉以来累积的弊病。他有他的理由。郭嵩焘说,如果只看武器、机器,我们努力三五十年就能赶上世界,但百年树人,再百年树人心风俗,中国社会的...
郭嵩焘,字筠仙(1818年-1891年7月18日)郭嵩焘,这个名字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818年,他出生于湖南湘阴,这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地方。湘阴,在清朝时期属于长沙府,是湘江汇入洞庭湖的出口,交通便捷,是通商的要地。这里的水路交通发达,为郭嵩焘日后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郭家的家境曾经富甲一方,...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长沙府湘阴人。道光进士。1852年(咸丰二年)办团练,入曾国藩幕。后历任翰林院编修、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署广东巡抚。1876年(光绪二年)派为中国首任驻英公使,l878年兼驻法公使。郭嵩焘力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允许商民自办企业,传播西方文明,...
郭嵩焘(1818年—1891年),男,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郭嵩焘1818年出生在湖南湘阴。湘阴在清代属于长沙府,是湘江在洞庭湖的出口,一个通达之地。郭嵩焘家曾经“富甲一方”,到他父亲一代,家道中落。郭嵩焘“进学”后,到岳麓书院读书,与曾国藩、刘蓉一见如故,结为金兰,他们的亲近跟性情有关,更跟抱负有关,用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有志青年。◎第一次出仕 1...
郭嵩焘(1818一1891),湖南湘阴人,以宣传洋务和出使英伦并提出最早的维新思想而闻名。他是光绪中期以前走在时代最前面的少数开明士大夫之一。他在给李鸿章的信函中最早提出,中国学习西方不应仅仅着眼于一般的船政、铁路、制造之类的洋务,而且还应虚心研究西方的政治制度并加以吸收。他办外交,出使英伦,提倡新政,有...
这是严复给郭嵩焘的挽联,其中“独醒之累”几成盖棺之论。郭嵩焘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他的理性、包容与见识,至今引人激赏。由此而来的问题是:为何郭嵩焘能远超时代?为何连曾纪泽都对他有微词,名臣张佩纶曾弹劾他?皇甫峥峥的这本《远西旅人: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堪称解惑之作,它细致梳理了斌椿、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