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些无端指责,郭嵩焘也曾奋起反击,恭亲王及李鸿章虽然也为他辩解,可朝廷在保守派的拨弄下,不问青红皂白,多次对他传旨申伤。内外夹攻之下,郭嵩焘忍无可忍,只好上疏请辞。 郭嵩焘时代的中国,为忧患并臻的多事之秋。为救亡,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郭嵩焘中山国是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诸侯国,发源于陕西,经山西迁至河北中南部。中山国春秋始立,战国中期迁都古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达到极盛,成为七雄之外最为强盛的“千乘之国”,并有“战国第八雄”一说。中山存国200余年,曾三次崛起,三次灭国,在大国的夹缝中顽强生存。郭嵩焘评价中山国:...
郭嵩焘并没走出儒家士大夫“有道德勇气,缺乏知识勇气”“以情怀代替解决方案”的门限,用丧失现实感换取“人格甚高”,并非真正的外交家。知之甚多,却重回愚昧 曾纪泽自学成才,于西学无所不读。他继承了郭嵩焘“处置洋务,以理求胜”的原则,但更重实务。一方面,意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主张逐步废约;另一...
郭嵩焘1818年出生在湖南湘阴。湘阴在清代属于长沙府,是湘江在洞庭湖的出口,一个通达之地。郭嵩焘家曾经“富甲一方”,到他父亲一代,家道中落。郭嵩焘“进学”后,到岳麓书院读书,与曾国藩、刘蓉一见如故,结为金兰,他们的亲近跟性情有关,更跟抱负有关,用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有志青年。◎第一次出仕 1...
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十七岁入县学,后就读于岳麓书院。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教书十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军幕,筹划抗英战争。二十七年(1847)成进士,授庶吉士。丁忧回籍。咸丰二年(1852),郭嵩焘促曾国藩出山办团练,为湘军创建人之一。是年腊月,自京返乡的李元度来到长沙,上兵事数千言于曾国藩而自...
观潮君近日走进湘阴县,品读郭氏家风,探寻郭嵩焘一生充满悲情色彩的孤勇。以“愚”立身,“道德”传家 1818年,郭嵩焘出生于儒商之家。虽然家中经商,但乐善好施,使得郭家成为湘阴的望族。郭嵩焘祖父郭铨世认为,家族要保持长久繁荣,就必须要立规矩。郭铨世不仅主持修建了本家祠堂“耕心堂”,还定下了“世家先...
郭嵩焘,字筠仙(1818年-1891年7月18日)郭嵩焘,这个名字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818年,他出生于湖南湘阴,这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地方。湘阴,在清朝时期属于长沙府,是湘江汇入洞庭湖的出口,交通便捷,是通商的要地。这里的水路交通发达,为郭嵩焘日后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郭家的家境曾经富甲一方,...
郭嵩焘(1818一1891),湖南湘阴人,以宣传洋务和出使英伦并提出最早的维新思想而闻名。他是光绪中期以前走在时代最前面的少数开明士大夫之一。他在给李鸿章的信函中最早提出,中国学习西方不应仅仅着眼于一般的船政、铁路、制造之类的洋务,而且还应虚心研究西方的政治制度并加以吸收。他办外交,出使英伦,提倡新政,有...
郭嵩焘在他的年代成为具有高度“争议”的人物,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砍树者”。郭嵩焘的远见使其深刻体会到三千年变局的到来,并提出应变之道,他认识到西方列强有异于古代的夷狄,并无征服中国的意图,可有和平共处的余地。外国以通商牟利为要,中国只有面对已难改变的通商局面,更没有轻启战端、自取其辱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