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画中的点染笔法 文/陈子庄 在国画的写意画中,以点染笔法为最难。因用这种笔法作画,不论画花鸟、山水,落笔成形之后,都不能重笔、补点。重则乏力,补则臃肿,因这就损害了写意画特别要求形象简练,清爽的特点。要能掌握这种笔法,需要较长时间的练功,那是肯定的。同时,对于作画的工具,如画笔、纸、墨、...
(北宋苏轼)18.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北宋苏轼)19.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北宋饶自然)20.拘于形似位置,则失神韵气象。(元代汤垕)21.今人看画,多取形似,不知古人最以形似为末节。(元代汤垕)22.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元代汤垕)23.看画如看美人,其风神骨相,有...
中国的文人画论,表达了中国哲学道艺合一、以艺体道的意识,其独树一帜的特点和久盛不衰的生命力在此。 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表彰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的葛路先生,在《中国画论史》中,以史为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画论中,披沙淘金,分类整理,还原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历史真面貌,呈现了一部简明而生动的古代画论史...
凡我所作诸画,素绢(白绢)的幅宽都是二尺三寸。丝线的经线和纬线倾斜的素绢千万不能用,因为时间一长,这些倾斜的丝线一旦绷直,绢上所画人物的仪容就会变形。用素绢临摹画在素绢上的古画,应使上下「二素」自然对齐、对正,并用镇纸压住,以免移动而影响其正。摹画时,笔在前运,而眼睛必须正视前面运行的...
董其昌书尚晋人,而不鄙唐、宋,尤于颜、米寝馈甚深,此论画数则,皆见之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书写流走娟美,然拙重健拔,颇得颜鲁公《争座》,《祭侄》神韵,有力透纸背之妙。观其书法及用印,应是晚年之作了。保存极佳,是其精作。 山之轮廓先定然后皴之。今人从...
“置陈布势”作为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的美学概念,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画面元素的位置与动态,构建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从而赋予工笔人物画以深刻的美学意蕴。这一理念强调的是画面的整体和谐与气韵生动,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环境的细致安排,以及虚实、疏密、动静的对比处理,营造出一种...
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是在解析形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评价一幅画的好坏只是以形似为标准,那么这种理解就只能和儿童的见识相媲美。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鉴赏力。他认为,一幅好的画作并不仅仅在于对外在形象的精确描绘,而更在于画家通过笔触...
凡向左枝皆自上而下,向右枝皆自下而上,此自然之理,即欲反画,亦不顺手。向右树第一笔自上而下,又折上,折上谓之送,送笔宜圆,若偏锋即扁笔矣。向左树先身枝,向右树先枝后身。向左,树大枝向右;向右,树大枝向左,亦有变体即不论。向左树大枝即分丫,分丫处勿结,凡自上而下,自左而...
就绘画而言,“画得像”与“画得好”不是一个概念。中国画向来讲究意境,到了宋朝更是一个转折点,由追求“形似”往“神似”发展,文人画占据了主要地位。苏东坡《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东坡认为吴道子和王维是中国画坛数一数...
中博“玩索于心”是论画之由心中流出。岂非“心画”者哉!吾昔之所谓心画者,虽相而非相,虽非相而非非相。实任心而玩索者也。或疏,或密,或简,或淡,或工或拙,或聚或散,上下由之……而画随心而万变者矣!余每言意者心之音,画者心之迹。画人玩索中随意以应之心,是真写意画!真写意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