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397-401)是岭南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名刹,始建于东晋隆安时期。民谚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虞仲翔祠及碑则建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虞翻字仲翔(164-233)三国吴时浙江余姚人。虞精于经学,因犯孙权,被谪戌广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达数百人。”后孙权有所悔悟,下达如虞翻...
伊秉绶的《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是其隶书作品中的长篇巨制,展现了伊秉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此碑刻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伊秉绶晚年的力作。虞仲翔祠及碑位于广州市区的光孝寺内。虞仲翔,即虞翻,字仲翔,是三国吴时的著名学者,因犯孙权被谪戌广州,虽处罪放却讲学不倦,门徒众多。光孝寺...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是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晚年创作的长篇隶书巨制,刻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碑文内容由乾隆年间进士曾燠撰写,记载了三国时期吴国学者虞翻(字仲翔)的生平事迹及光孝寺的历史变迁。虞翻因触怒孙权被贬至广州,虽处逆境仍坚持讲学,其学术精神与光孝寺“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深厚历史积淀相呼应,...
历史典故> 虞仲翔 借指直言敢谏、忍辱负重之人。宋苏轼《和陶示周掾祖谢》诗: “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三国志·吴志·虞翻传》 “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吴书》: “翻少好学,有高气。年十二,客有侯其兄者,不过翻,翻追与书曰: ‘...
“虞仲翔”的解释如下: 虞 拼音yú 五行火 部首虍 繁体虞 简体笔画13 繁体笔画13 康熙笔画13 结构左上包围结构 笔画笔顺字源字典成语词典古文字典说文解字书法演变开头成语结尾成语 虞yú 预料:不~。◎ 忧虑:无冻馁之~。◎ 欺骗:尔~我诈。◎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古同“娱”,...
“永愧虞仲翔”出自宋代苏轼的《和陶示周掾祖谢》。“永愧虞仲翔”全诗《和陶示周掾祖谢》宋代 苏轼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永...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译文光孝寺虞仲翔祠碑译文如下: 在吴国的繁华之地,虞仲翔以其高尚的德行和卓越的才能,被尊为一代儒宗。他的祠堂如今屹立在光孝寺中,犹如历史的明灯,照亮着后人的道路。 虞仲翔,字元凯,会稽余姚人也。他通经入史,学识渊博,为吴国的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智慧,以儒家...
伊秉绶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欣赏 民谚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虞仲翔祠及碑则建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虞翻字仲翔(164-233),三国吴时浙江余姚人。虞精于经学,因犯孙权,被谪戌广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达数百人。"后孙权有所悔悟,...
《虞仲翔祠碑》中体现伊秉绶隶书体势特点的一些字 伊秉绶的隶书端庄宽博,雍容大度,体现出豪迈雄强、宁拙毋巧之美感。这与他浸淫颜真卿书法并善于借鉴颜体创作隶书密不可分。有的笔画甚至直接沿用了颜字的笔法。仔细比较伊秉绶隶书与颜真卿楷书,无论点画、用笔、结体、布局乃至气格、风度,均一脉相承,异曲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