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的《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是其隶书作品中的长篇巨制,展现了伊秉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此碑刻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伊秉绶晚年的力作。虞仲翔祠及碑位于广州市区的光孝寺内。虞仲翔,即虞翻,字仲翔,是三国吴时的著名学者,因犯孙权被谪戌广州,虽处罪放却讲学不倦,门徒众多。光孝寺...
伊秉绶│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曾任惠州知府,扬州太守等官。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芜城怀旧录》誉之:“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
(清)伊秉绶《虞仲翔祠碑》(墨拓本,局部)王伟林/文 《虞仲翔祠碑》,别称《光孝寺虞仲翔祠碑》,刻于嘉庆十六年(1811)。光孝寺位于广州市区,是岭南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名刹。该碑是难得一见的伊秉绶多字隶书作品,且为晚年精心之作。有学者将伊秉绶比喻为“隶中之鲁公”。伊秉绶(1754—1815),字...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在结构处理上,颇具匠心,又不矫揉造作,寓拙于巧,甚至出人意料地留有大块空白,空间布置巧妙。伊秉绶隶书笔势、结体大多为正,横平竖直,少有斜势。竭力削弱斜势是伊秉绶隶书的一大特征,即使有斜笔,也大多变化为横势或纵势。不得不为之时,便化长为短,变重为轻,或以点代之。...
民谚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虞仲翔祠及碑则建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虞翻字仲翔(164-233)三国吴时浙江余姚人。虞精于经学,因犯孙权,被谪戌广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达数百人。"后孙权有所悔悟,下令如虞翻在世,给他人员及船只还都。如亡,送丧还乡,让他儿子做官旨意。但此时虞翻已逝。 碑文作者...
伊秉绶的《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是其隶书作品中的长篇巨制,展现了伊秉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碑刻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伊秉绶晚年的力作。 虞仲翔祠及碑位于广州市区的光孝寺内。虞仲翔,即虞翻,字仲翔,是三国吴时的著名学者,因犯孙权被谪戌广州,虽处罪放却讲学不倦,门徒众多。光孝寺是岭...
伊秉绶的《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是其隶书作品中的长篇巨制,展现了伊秉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碑刻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伊秉绶晚年的力作。 虞仲翔祠及碑位于广州市区的光孝寺内。虞仲翔,即虞翻,字仲翔,是三国吴时的著名学者,因犯孙权被谪戌广州,虽处罪放却讲学不倦,门徒众多。光孝寺是岭...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是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杰作,刻于岭南的光孝寺内。此碑以其卓越的书法技巧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时间↘ 大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字体分析↘ 字体:隶书字体 字形:字形略扁方,隶书结构 重心:重心略低 笔形:圆润、瘦长。横笔的蚕头燕尾特征虽微小但恰到...
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虞仲翔祠及碑 建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 碑文作者曾燠,书者伊秉绶 伊秉绶墨迹存世尚多 但少长篇巨制 此碑流传不广 但字数甚多 且为伊氏精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