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聂绀弩听我这样一讲,特地让他爱人去通知梅志,说舒芜可能要把信拿出来。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那样紧张,我说拿胡风的信出来不过是要证明《论主观》确实是在胡风指导下写出来的,胡风发表这篇文章根本不是什么“为了批判”,不过就是为了说明问题罢了。当时我说过也就过去了,并没有真的拿信出来。这是1954年夏...
在公众的视野里,舒芜好像永远无法走出“胡风事件”。一提到舒芜,就是叛徒、犹大、告密者的代名词。有人说导致这一境地的,是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舒芜上交胡风信件的行为。舒芜上交的信件,是定罪的证据之一。 那场对文化界影响甚巨的运动中,有2000多人受到波及,不少人家破人亡,而舒芜上交的信件...
com 8 月18 日深夜,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舒芜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7 岁.1955 年,舒芜在"胡风事件"中主 动"反戈一击"成为其最大的历史尴尬,终其一生背负着骂名.对舒芜的评价和论争,从"文革"后至今,一 直没有停止过.舒芜曾表示,对于"一贯挈我掖我教我望我的胡风"所受苦难,"有我应负的一份沉重的责 任"....
探监结束后,舒芜送了狱中的杨、张二人一首诗:“相识此何地,平生岂易经?匆匆谈旧事,默默度心音。”原诗是五律,文革期间被造反派搜出来,并以此为把柄向舒芜兴师问罪时,只抄了这前四句,剩下的部分舒芜也想不起了。后来到了解放前夕,国民党的统治黑暗至极,舒芜和张毕来...
舒芜,1922年7月2日生于安徽桐城,原名方管,学名方硅德,字重禹,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37年高中入学之际,正值抗战爆发,舒芜随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担任《桐报》副刊《十月》主编,发表《及时行乐》一文,直指上层人物在抗战期间的醉生梦死。这一作品成为他文学生涯的起点。1940年,舒芜...
舒芜后来怎么样了 小说人物查询 舒芜后来在文学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尤其是在1952年胡风事件中。他在晚年继续致力于文学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9年8月18日,舒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舒芜,本名方管,学名方硅德,字重禹,1922年7月2日出生于安徽桐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使用“...
舒芜/Shu Wu/ 条目作者段从学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638次(1922-07-02~2009-08-18) 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原名方管,又名方珪德。字重禹、夷之。除舒芜外,另有笔名舒吴、竺夷之、简夷之、龙亮之、白君勺、许无、孙子野、但公说、宗珪父、尉迟葵、钟雨、桂未晚、郭畹、葛挽、完颜荔等多种。 英文...
【编者按】10月20日,冰川思想库推送了文章《陈思和“贾拒认舒”考:这个人还在演戏,并没有真心地忏悔》,介绍了陈思和先生的人物随笔集《星光》,其中讲到了陈思和在书中对舒芜题记的疑点分析。当天舒芜先生的女儿方非女士读到这篇文章,她向冰川思想库的编辑表达了她所知道的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因此约她就...
舒芜,男,1922年7月2日生, 安徽桐城人。本名方管,学名方硅德,字重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38年向《广西日报》副刊《南方》投稿时始用“舒芜”的笔名。1937年考入高中时适逢抗战爆发,即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为《桐报》主编副刊《十月》。1940年辍学,在湖北、四川等地农村任小学、中学...
其时朱正先生正居北京,通过他的牵线,我和舒芜先生直接联系上了。 因为同样反对文化保守主义,质疑所谓的“国学热”,揭露历史和现实中女性的悲惨境遇,舒芜先生视我为忘年交,经常通过电子邮件讨论问题。当时舒芜先生已经年过八旬,但却用电脑写作,还喜欢玩玩电脑游戏。他喜欢上网,看到国内外一些社会时事报道,经常通过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