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监结束后,舒芜送了狱中的杨、张二人一首诗:“相识此何地,平生岂易经?匆匆谈旧事,默默度心音。”原诗是五律,文革期间被造反派搜出来,并以此为把柄向舒芜兴师问罪时,只抄了这前四句,剩下的部分舒芜也想不起了。后来到了解放前夕,国民党的统治黑暗至极,舒芜和张毕来...
在公众的视野里,舒芜好像永远无法走出“胡风事件”。一提到舒芜,就是叛徒、犹大、告密者的代名词。有人说导致这一境地的,是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舒芜上交胡风信件的行为。舒芜上交的信件,是定罪的证据之一。 那场对文化界影响甚巨的运动中,有2000多人受到波及,不少人家破人亡,而舒芜上交的信件...
灯光暗,舒来时贾开始没看清,得知是舒后仍然重重关上门,云云。看来这又是一个“贾拒认舒”的新版本,是第五个。可惜舒芜看不到了,但是,即便看到,舒芜也绝不会再理睬,因为,实在无聊之至。
据说,聂绀弩听我这样一讲,特地让他爱人去通知梅志,说舒芜可能要把信拿出来。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那样紧张,我说拿胡风的信出来不过是要证明《论主观》确实是在胡风指导下写出来的,胡风发表这篇文章根本不是什么“为了批判”,不过就是为了说明问题罢了。当时我说过也就过去了,并没有真的拿信出来。这是1954年夏...
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舒芜先生前天晚11点10分在北京复兴医院因心脏功能衰竭逝世,享年87岁。女儿方竹告诉记者,父亲病逝前已经昏迷了十天,一度出现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于前晚撒手人间。尽管舒芜曾因在“胡风事件”中被指“主动告密”而备受争议,但在女儿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温和的父亲和甚至有点“迂”的读书人。
com 8 月18 日深夜,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舒芜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7 岁.1955 年,舒芜在"胡风事件"中主 动"反戈一击"成为其最大的历史尴尬,终其一生背负着骂名.对舒芜的评价和论争,从"文革"后至今,一 直没有停止过.舒芜曾表示,对于"一贯挈我掖我教我望我的胡风"所受苦难,"有我应负的一份沉重的责 任"....
舒芜/Shu Wu/ 条目作者段从学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638次(1922-07-02~2009-08-18) 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原名方管,又名方珪德。字重禹、夷之。除舒芜外,另有笔名舒吴、竺夷之、简夷之、龙亮之、白君勺、许无、孙子野、但公说、宗珪父、尉迟葵、钟雨、桂未晚、郭畹、葛挽、完颜荔等多种。 英文...
在公众的视野里,舒芜好像永远无法走出“胡风事件”。一提到舒芜,就是叛徒、犹大、告密者的代名词。导致这一恶果的,是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舒芜上交胡风信件的行为。舒芜上交的信件,是定罪的证据之一。 我们当然应该同情这些受害者,但李辉等作家写的,只是煽情的文学传记,而非客观的新闻报道。
舒芜:学鲁迅,读红楼 原创 舒芜 读书杂志 编者按 《红楼梦》作为经典文学名著,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但这部名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法和着眼点可能会与“红学家”们有所不同。舒芜也把自己放在“普通读者”的位置上,并且认为,“普通读者,则永远是一切小说的文学价值的最公正最敏锐的衡量者和判断者”,“最...
舒芜,1922年7月2日生于安徽桐城,原名方管,学名方硅德,字重禹,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37年高中入学之际,正值抗战爆发,舒芜随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担任《桐报》副刊《十月》主编,发表《及时行乐》一文,直指上层人物在抗战期间的醉生梦死。这一作品成为他文学生涯的起点。1940年,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