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
【名词解释】科举制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1] ,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2]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
唐代开始建立科举制,用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重要官员大多是科举出身。但考试能否合格,不完全根据当时的成绩,还须有知名人士向考官推荐、奖誉。 制科考试合格,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常科及第,只是初步具备做官的资格,还须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授官。明英宗以后,非翰林不入内阁。明代官吏的任用和选拔大致通过3个途径:...
科举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使统治阶级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有着一定参考依据,到了当代,科举制度还有显示意义吗?当代考试制度是古代科举制度无法比拟的,无论是人才选拔或任用,都更趋于完善,和古代科举已经大相径庭。首先盘点一下各个朝代的科举制度: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修心斋工作室 汉代科举制 汉代科举...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经历了军功制、荐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发展过程。 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衰亡于明清,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的一种选官制度。 是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余年,经历了兴起,发展,高峰,衰落的过程。
隋朝时废九品中正制,秀才科加试赋和杂文,又创立进士科,允许投牒自举,唐朝时考试制度定型,秀才、明经、进士等设为常科,科举制走上了选拔人才的舞台。在之后的千五百年中,科举制虽向政府输送大量人才,但其发展却越发畸形,宋神宗时常科仅留进士一科,明清时选题及文体更受限制,终于清末废除。
科举制含义解释 ⒈ 隋代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炀帝设进士科。唐代置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称制科,定期由吏部(后由礼部)主持的进士科为常科。宋代以后各朝的科举制只有进士科,考试都用儒家经义。明清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用八股格式,依据...
[名词解释] 科举制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是隋唐以后采取的一种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是在推荐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发展,使科举制确立为一项重要制度,科举制确立以后,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