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孔子说的,出自《荀子》之《礼论》。原文为:“礼者,养也;礼者,敬人也。”意思是:有礼仪素养的人,首先就是会尊重他人,以他人为尊。社交也就是从尊重对方,把握对方,彼此互动的一种交往。扩展资料《礼论》,是荀子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篇,系统论述“礼”的起源、内容和作用。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
“礼者,体也,履也。”这里告诉我们礼有体,体是它的心,履就是实践的意思。在心,就是对一切人事物恭敬的态度,进而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大学》当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叫统之于心。格物就是格除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慢疑的五毒烦恼,格除怨恨恼怒烦的烦恼,格除禁不住财色名食睡...
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礼者,人道之极也,意思是;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出自:战国荀子《荀子·礼论》 原文: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译文:不崇尚礼法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法,那就是没有教养之民,知道礼法的人,则知书达礼,可以说是有教养...
荀子在文中区分了君子与小人的行为模式。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并厌恶那些谄媚之人;而小人则相反,他们扰乱秩序,憎恨别人批评自己,亲近谄媚者,远离直言者。荀子通过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修身对于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重要性。荀子强调遵循礼义是修身的根本。他认为通过遵守社会的礼仪规范,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进而...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意思是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出处:《礼记 · 乐记》,《乐记》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原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出自《二程粹言》:“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安礼而和乐,斯为盛德矣。”《二程粹言》为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原撰、杨时汇辑整理而成。这句话是说,礼仪是为人的规范,遵守礼仪是人立身的根本。 礼与中国历...
“礼者,敬而已矣。”礼的精神、礼的内涵,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敬”字。礼是表相,敬是内心,是礼之本,只有从内心升起了诚敬,他才会恭敬人,自然就会处处讲礼貌。人只有有了恭敬心,他才能做出符合礼的事情来,所以叫“而已矣”。内心诚敬,表现出来一言一行都恭敬。像《常礼举要》里面讲,“...
一、礼者,体也,履也 郑玄《礼序》云:“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均有引用,使之成为礼字的标准释义。以体和履训礼,皆为典型的声训,郑玄也解释了其因声求义之理据:统之于心和践而行之。一般认为...
社交也就是从尊重对方,把握对方,彼此互动的一种交往!结果一 题目 孔子云:“礼者,敬人也.”这话如何理解? 答案 有礼仪素养的人,首先就是会尊重他人,以他人为尊!社交也就是从尊重对方,把握对方,彼此互动的一种交往!相关推荐 1孔子云:“礼者,敬人也.”这话如何理解?反馈 收藏 ...
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这句话出自《史记·乐书》:“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