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王武 故宫博物院 立轴 纸本 设色79.8x40.4厘米春竹沁馆图近现代 吴湖帆148x34厘米画竹十开册明 文徵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 册页 纸本 水墨33.5x66.9厘米清 郑板桥 南京博物院 立轴 纸本 水墨141x76厘米墨竹谱二十帧元 吴镇 台北故宫博物院 册页 纸本 水墨41.5x51.5厘米潇湘春雨 当代 启功 100x...
李坡,五代南唐画家,善画竹, 不以纤巧琐细见长,多放情任性, 随意落笔。 李坡《风竹图》 顾安 顾安,元代大画家,字定之,号迂讷居士。 擅画墨竹,喜作风竹新篁, 运笔遒劲挺秀。 用墨润泽焕烂,自成一家。 顾安《风竹图》 顾安追求刻画出竹子“清且真”的 物态风神和内在品性, 强调画竹艺术除了讲究笔墨趣味...
竹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有骨气、有气节、坚贞的象征,同样也象征着生命的弹性、精神的真理,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常赞美竹、咏竹、画竹、写竹,它们有着虚心亮节、潇洒挺拔的君子风度,世人常用竹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以竹的品质为自己品格的发展方向。竹子画家 郑燮(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在中国古代,竹林是隐士的居所,是文人的乐园。他们在竹林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寻找与自然的和谐。他们将竹子作为笔下的题材,用笔墨描绘出竹的清雅与坚韧,用诗词歌颂竹的高尚与节操。这些作品不仅传达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他们对高尚道德的追求。以竹为伴 以竹为友 以竹为师 十二位中国画大师画竹 ...
画面清雅秀美,神足韵高,自有一股劲挺拔俗的清刚之气,在元代的画竹大家中自成一派。 元·王蒙 《竹石图》 王蒙,生年不详,字叔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师法董巨、赵孟頫而有发展变化,自具风格,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画风对明清山水画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上图绘丛竹...
又题:“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燮又记”。钤“有数竿竹无一点尘”(白文...
《潇湘竹石图》纵29厘米,横932厘米。该画构图奇特,匠心独运,高度的艺术概括使画面充满张力。其绘画风格反映出苏轼画竹“不分节”“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的特点。 明 夏昶(1388~1470)《墨竹图》纸本墨笔 116×52.3厘米 故宫博物院 明 金浞 《双钩竹图》 ...
画竹先立竿,一竿之出基本决定了画面的布局,粗竿多用淡墨,用笔要挺拨,一竿直上干净利落,不可呆滞停顿。 先出主竿控制好画面,再用稍微浓点的墨画出分枝,小枝能决定竹叶的位置,虽然很多小枝稍最后盖都被竹叶所覆盖,但是出小枝也不能马虎。 竹叶的...
历代画竹高清珍藏集 竹子原产于中国,被称之为中国的文物标志。竹枝杆挺拔,俊秀,四季常青,傲雪凌霜,倍受人们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无数,有古诗为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此可见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历代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