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出现发热恶寒的情况时,往往意味着邪气正盛,正气与之抗争,正邪交争之际,便会产生恶寒发热之感。而患瘰疬流注者,则是由于外感邪毒,或痰火凝结,导致气血不和,痰浊瘀血互结于颈项、腋窝等处,形成瘰疬,甚或流注他处。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纱>科真诠>云:“流注发无定处,漫肿不红,连接三四处。”<诸病源候论・流注候>云:“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或淫突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其特点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
“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流注”从狭义来说,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诗经》:“如川之流,丰水东注”即为此意。这里借用“流注”是指人体经络中气血的流行灌注。 子午流注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从子时到午时,再从午时到子时,随着时间...
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的气血运行及五腧穴的开合进行结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盛衰开合有时间节奏、时相特性。 对应时刻 今天,中医的经络、穴位已经被西方发达的电子检测技术确认,并且发现经络确实是“活”...
子午流注开穴法是以时间为条件,根据人体经脉气血流注次序,结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学说而形成的循经按时取穴的独特针法。 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气血按时流注”“因时制宜”“五输穴”等概念和原理,为子午流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干支学说...
流注的病因 本病总因正气不足,邪毒流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常见于血流缓慢的低位部分,如腰部、大腿后部、骼窝部、臀部等处。只有在人体正气不足,正不胜邪的情况下,才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1、正气不足 正虚是本病形成的重要因素。正气不充足,邪毒容易侵袭,流窜经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本病...
从字面看,“子午流注”是由“子午”和“流注”组成的,以子午言时间,以流注喻气血。具体地说,“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是时间的两个极点,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记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流”、“注”...
十二时辰气血流注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酉肾注。戌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1.寅时:(3—5点)肺经当令。 养生建议:肺脏主气好歇息 寅时肺经当令时。肺经为人体脏腑经脉气血流注的起始经脉。寅时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健康的人在寅时应是处于深睡状态,...
①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②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病经的时辰,取病经的子穴进行针灸(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病经的时辰,取病经母穴进行针灸(补法);虚实不著的病证或补泻时辰已过,取病经的本穴或原穴进行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针灸治疗的目时辰...
气血的正常运行和循环流注在我们的健康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子午流注理论强调,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对气血的运行具有显著影响。当生物节律出现异常时,气血的运行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理论。科学家们发现,昼夜节律基因的表达异常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这种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