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非接触式电离突破了传统汤逊理论中仅依赖电子碰撞电离的局限性,使放电通道能够跨越更长间隙。 二、流注放电的动态过程 初始电子崩阶段 外部电离源产生的初始电子在电场中被加速,通过碰撞电离形成电子崩,此阶段放电仍依赖外部激励。 自持放电转换 当流注头部电场强度超过临界值时,光电离产生...
流注放电是指在强电场作用下发生碰撞电离,伴随着空间电荷引起的电场畸变和光电离,形成的游离电位。流注放电过程一般采用流体模型进行求解,流体模型由粒子连续性方程耦合泊松方程组成,光电离作为源项加在电子和正离子的连续性方程上。 二、流注放电的流程和作用 流注作为长间隙发生先导...
这个新出现的电离特强的放电区域称为流注,它迅速由阳极向 图2-3 流柱形成过程 电子崩的头部集中着大部分的正离子和几乎全部电子。 2 初始电子崩转变为流注瞬间的照片 由于崩头的前后的电场明显增强,有利于发生分子和离子的激励现象,当他们从激励态回复到正常状态时,将辐射出大量的光子; ●注意:负流注发展中,由于...
光电离作为流注发展的关键机制,需要单独建立辐射传输方程,计算不同位置的光子通量及其电离效率。 实验验证模型时,常用光电倍增管捕捉流注发光信号,结合纹影法观测放电通道形态。某实验室通过调整0.5-3cm的针-板间隙,测量到流注传播速度在10^5-10^6m/s范围内,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度达85%以上。但在高气压(>1atm)条件...
**汤逊放电**: - 又称汤森放电或汤生放电,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塞巴斯蒂安·汤逊(John Sebastian Townsend)在20世纪初提出的气体放电理论。 - 该理论主要解释了低气压、短间隙条件下的气体放电现象。 2. **流注放电**: - 流注放电理论是在高气压长间隙条件下,由雷兹克(Raith)和洛伦兹(Lorenz)等人于上...
流注放电理论基础(1)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 (2)初始电子崩头部聚集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产生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 (3)空间电荷使局部场强增强,发生光电离,从而转入流注阶段。 …
流注理论用于解释大气条件下气体放电的发展过程。与汤逊理论(依赖碰撞游离的电子)不同,流注理论强调光子的核心作用: 1. **选项A(碰撞游离的电子)**:这是汤逊理论的基础,依靠电子通过碰撞电离产生新电子和离子,但在流注阶段并非主要维持机制。 2. **选项B(光游离的光子)**:流注发展时,初始电子崩产生的强辐射光子...
4_流注放电 华北电力大学 高电压绝缘技术 王胜辉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高压教研室2012年2月 三.气体击穿流注理论(streamer)工程中面对的往往是高气压、长气隙的情况。汤逊理论并不适用,应当用流注理论解释。(一)、研究方法及实验现象试验手段:云室或高速摄影等技术1初始电子崩照片 7电子崩在空气中的发展...
流注时初崩头部的空间电荷必须达到某一个临界值。对 均匀电场来说,自持放电条件为:实验研究所得出的常数值为: 可见初崩头部的电子数要达到108时,放电 才能转为自持,出现流注。小结 ➢流注理论考虑了以下因素 o 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 o 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
图1 流注结构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treamer structure 由于液体电介质流注放电过程涉及多个物理过程,建立完整的物理模型极度困难,虽然本文考虑了放电过程中的相变及光电离过程,但不得不对这两个过程进行相应的简化。因此在相变建模过程中忽略了气相与液相间的相互作用、气相中的压力和密度变化,以及气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