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义,拼音:gé yì,格义的意思:用该文化原有的概念,去解释从另一语言文化翻译来的新观念。格义源于早期佛教传入汉地时,沙门用老、庄等外典比附解释佛法。《高僧传.卷四.高邑竺法雅》:「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
格义(géyì) 使用中国本土思想对佛教教义进行转译和阐释的方法。在译介大量佛教经典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对于汉语世界而言完全陌生,热衷于佛法的时人揣摩佛典的意思,但借用老庄等经典的语汇、概念乃至观念来比附、转译其义理,而被称为“格义”。“格”取量度义。这一时期也因而被称为格...
格义名词解释 格义是一种类比理解的方法,是个哲学概念。‘格’有‘比较’或‘度量’的意思,‘义’的含义是‘名称’、‘项目’或‘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格义分为狭义的格义和广义的格义。还有反向格义。
格义讲经是佛教教学方法。始于东晋。时僧竺法雅在高邑建寺,僧众常百余人。门下弟子,皆“世典(儒道等书)有功,未善佛理”。他与康法朗等便“以经中事数(如四谛、五戒等佛教事项、概念和教义),拟配外书(儒道经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并以“外典、佛经递互讲说”...
这种“格”字有“比配”之意,而“义”则指概念或项目,是不同观念之间的对等处理方式。例如,晋代慧皎的《高僧传》中记载的“格义”活动,便是这种具体运用的例证。而广义的“格义”则涉及更广泛的概念对等,即任何通过本土概念理解外来思想的方法,不限于佛教,甚至包括翻译活动。无论是魏晋时期的...
“格义”就是用中国本来已有的学说或经典来解释外来的思想,古时是用于释义佛经,即用中国人的思想去解释佛经思想,后来佛教在中国产生了变种,即后来的禅,它是中国儒教思想和佛教的“化合物”。“格义”在另一个方面还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包容性和融和性,就是将别国的东西融在了中国的大思想体系之下。“格义”从最...
格义名字寓意怎么样 格,一般指品质,格调,风格,如不拘一格;也指标准,法式。 义,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善、美、楷模。 格义名字寓意擅长社交、具说服力、有力量,也寓意为人心思细密,处事得当,才华横溢,富有远大前程。 格义名字重名率高吗? 在每一亿人口中,约有 4 万人使用格字; 36 万人使用义字。
梁高僧传卷三之竺法雅传(大五○·三四七上):‘雅乃与竺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而竺法雅、康法朗、道安皆于中山(河北定县)致力以格义弘扬佛教。然格义之难达佛教真髓,已为当时高僧所识,例如出三藏记集卷八所收僧睿之毗摩罗诘提经疏序(大五五·五九上):‘自慧风东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