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
陈祖章不服,自告奋勇,表示自己可另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并在技艺、内涵上超越王叔远。王叔远所雕核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陈祖章于乾隆二年向乾...
在兰溪灵羊岛包加惠古核雕艺术博物馆中存有《核舟记》所述微雕大师王叔远的许多珍品,其中一件珍品,竟如《核舟记》原文所述核舟一模一样。八扇刻文小窗,可以自由开合,船首三人,舟尾两人,炉、壶、手绢、念珠无一相缺。 《核舟记》跃然纸上 ,见证...
核舟 [ hé zhōu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hé zhōu ] 专门选取桃核(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是微雕的一种。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 举重若轻 余音绕梁 同舟共济 奋发图强 庞然大物 无微不至 漫不经心 茕茕孑立 ...
“核舟”的主题是“ 大苏泛赤壁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左边的刻字出自《 赤壁赋 》,右边刻字出自《 后赤壁赋 》.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罔不因势象形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技亦灵怪矣哉 ! “核舟”的...
核舟记》一文的作者魏学洢及核舟的雕刻者王叔远均为明代人.明代的度量衡基本上延用了元代的标准.我们姑且以元代的一尺长24.5厘米即一分等于0.245厘米来推算核舟的长度和宽度:0.245厘米×8黍=1.96厘米;0.245厘米×2(黍)=0.49厘米.通过计算可知,核舟长1.96厘米多一点,高约为0.49厘米.如果我们根据该数据绘制成图,将...
微雕分为平面微雕和立体微雕,根据选材的不同,立体微雕又分成很多种类,《核舟记》里的核舟则属于立体微雕,使用的是核雕艺术。核雕,顾名思义,就是在核上进行雕刻,核雕的第一步就是选材,一般选用纹理明显、质地坚硬、不易破损的桃核,例如山东大佛桃、青州蜜桃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这些桃品种的桃子成熟以后,...
在当初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小伙伴都震撼于核舟的微雕工艺之神奇,只可惜没能亲眼见识一下这神奇的核舟,仅仅靠在脑海描绘出那神奇的模样。而如今的台北故宫中正收藏着这么一枚“东坡夜游赤壁”核舟,它是《核舟记》中的那枚核舟吗?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谈谈核雕工艺。在核桃上进行 微雕 ,需要非常精湛的雕刻技艺...
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一直存在于初中语文教材,现在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中有句话描绘了核舟的大小,原句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八分有奇”“二黍许”怎样理解,这只核舟到底是多大,教材一直没有做出解说。很多老师讲到这里,往往也没有具体讲清楚,只是强调这只核舟很小,王叔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