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来实行。“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谁都可以这样做,因之孔子在这里言“恕”不言“忠”。《礼记·大学》篇的“絜矩之道”就是“恕”道。可是在阶级社会里,也只能是幻想。
⑴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来实行。“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谁都可以这样做,因之孔子在这里言“恕”不言“忠”。《礼记·大学》篇的“絜矩之道”就是“恕”道。可是在阶级社会里,也只能是幻想。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心得: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忠”“恕”二字。“忠”则能得到朋友的信任,“恕”则能处理...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忠恕二字,一以贯之,就是君子了。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收一个放,就把人一辈子要奉行的准则说完了。忠恕之道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可以长期奉行的伦理底层法则。而恕则犹胜于忠,如果真正做到了恕其实也就做到了忠。恕并非简单的...
【注释】⑴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来实行。“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谁都可以这样做,因之孔子在这里言“恕”不言“忠”。《礼记•大学》篇的“絜矩之道”就是“恕”道。可是在阶级社会里,也只能是幻想。
答案(1)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在现代社会中,孔子的“忠恕”观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有自己的原则,保持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他人足够的尊重与宽容,讲究关爱和帮扶他人,讲究沟通与理解,包容多元与区别,以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
有人认为应以「恕」为主,而「忠」不应提倡。他们认为孔子在回答「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几乎毫不犹豫地排除了「忠」。然而,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忠信」为主,这表明「忠」与「恕」是并存的,不应割裂孔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圣经》中的「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
应该是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子贡问(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材料一孔子强调忠和恕。据此整合答案,“絜矩之道”即“恕道”,强调为人处事要心怀仁爱,待人宽厚,将心比心,要以己推人,用来约束自己言行,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平衡。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絜矩之道”即“恕道”,强调为人处事要仁爱宽厚,将心比心,以推己及人为衡量尺度,来调节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求得...
⑴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来实行。“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谁都可以这样做,因之孔子在这里言“恕”不言“忠”。《礼记·大学》篇的“絜矩之道”就是“恕”道。可是在阶级社会里,也只能是幻想。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