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方孝孺虽然被灭十族,但很可能也是有后代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民间有很多,如:江苏江都旋姓、六姓、上海南汇余姓等都说是方孝孺后代;甚至说烈士方志敏也是方孝孺后代等。而可信度比较大的是2009年一位安徽青年何俊说自己是方孝孺第23代孙。据说当时一位抄家官员不忍方孝孺绝后,将方家小儿子方圣救下...
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同,方孝孺凭的是儒学上的真本事。 这是方孝孺的光环,也是方孝孺的束缚,他是世人心中儒者的代表,所以他一定不能做违背气节的事情。所以,方孝孺是不可能投靠朱棣的,哪怕是死,因为他一旦投靠,他就不再是那个儒者方孝孺了。这份气节,这份忠诚,这份慷慨赴死的勇气,哪怕方孝孺就是沽名钓誉,也是值得...
方孝孺,字希直,人如其名,他不仅是个孝子,而且为人正直,学问极好。他出生于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比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小两岁。方孝孺从小非常聪慧,在父亲的教育下,他很小便能写诗。在当时,方孝孺便“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可见其志向之远大。待方孝孺长大,他被同乡推荐,拜大儒宋濂为师。宋濂是方孝孺...
《明史·方孝孺传》: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进入南京之后,确实没有杀方孝孺,留着他有用。有什么用呢?方孝孺在建文朝充《明太祖实录》总裁官,是朱允炆手下的第一笔杆子。朱棣想让他起草自己的登基诏书,以向天下昭示...
如春秋时的“赵氏孤儿”一般,方孝孺的幼子方中宪在忠义之士的保护下,得以躲过一劫,改名余德宗,于松江府金汇塘西一带定居。待繁衍至方孝孺五世孙余最时,迁居常州,传承至今。 今天武进横山桥方家塘村的方氏宗祠,其内有“千载一人”“读书种子...
方孝孺作为封建皇族内部争斗的牺牲品,他的愚忠不足为取,惟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为后人所敬仰。当代宁海人、台州人都非常认同并赞赏这一评论,宁海还将其中的硬气评选为宁海精神之一。 介 绍 方孝孺(1357~1402年), 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
方孝孺,字希直,公元1357年出生于浙江宁海,自幼天赋异禀,其六岁便能吟诗作对,在十岁时,已经是好学成癖,“读书十行俱下,日积寸许”,因此乡人们常常称他为“小韩愈”。方孝孺幼年丧母,后又遭父亲被冤杀之祸。方孝孺在父亲方克勤被捕入狱之后,便遵从父亲之意带着平日里写的文章前往江南拜访当代大儒宋濂。
方孝孺,字是希直,还有一个字叫希古,是宁海那里的人。他爹叫克勤……方孝孺,字希直,这人跟他名字一样,既是个孝顺的人,也是个正直的人,学问那是相当好。他是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 年)出生的,比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小两岁。方孝孺打小就特别机灵,在他爹的教导下,年纪不大就能作诗。那时候,方孝孺就把...
我认为方孝孺作为明初一代大儒,是集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史学、文学、教育、社会治理以及完美道德于一身的杰出思想家。 浙江宁海方孝孺故里 二、方孝孺之死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随着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靖难之役“画上了句号,建文帝出亡,一批臣子不甘臣服有违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