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惑是见道时所断的知见上的烦恼,也就是断除不正确的知见,主要包括六七识的错误知见和观点;思惑是修道时所断的思想观念上的烦恼,也就是贪嗔痴慢等等烦恼惑。 见惑在证初果时断,思惑是在三果和四果时断,也就是说在证得初禅以后才能开始断。断除贪爱和嗔恚是三果人,断除一念无明愚痴我执是四果人。那么...
断见惑,即证初果,若约圆教,则是初信。断思惑尽,即证四果。圆教即是七信。初果初信,尚有生死。四果七信,方能了脱。(印光大师文钞•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既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最下者,便与小乘四...
那是初步,进一步我们能够断了两边。好的、坏的、长的、短的、是的、非的、都不可得!能超六道轮回生死了,这就是说思惑断了。这个见惑断还容易,思惑断是比较难。思,就是思想,思惑就是思想的迷惑。见惑是看见的见,就是知见有迷惑,认识不清爽啊。知见迷惑那还容易断,思想迷惑断掉不容易。习气,著相著惯了。
断见惑,证初果,需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经中讲“断见惑如断纵广四十里水流”,就是说要断见惑,像去截断四十里宽的大瀑布,这样子个难度。证得初果的圣人,仍然有通于三界九地的思惑没有断除,直至断尽,方得完全摆脱三界生死。所以,证初果后继续断思惑。这欲、色、无色三界九地,每一地具有九品思惑,系缚众生...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本法师 佛教把一切迷事、迷理的惑业归纳为三大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总 称“三惑”。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 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思惑是...
所以,这个虚妄见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真要修行第一步就要断“虚妄见”,也就是要断“见惑”。 经中又说: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我们这个身体像个影子,是随着业力,因缘具备后生出来的。 某种行为串习多了就会形成惯性力量,佛法管这个叫做“业力”... ...
“观如幻境”:懂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道理,所以看待一切法,如幻如化。通教人观察“六道阴入”,在六道三界当中,所有五阴、十二入等依报、正报之法,皆是如幻如化、似有非有。上根利智之人观察这如幻的境界,就能悟入无生而证真谛、断见惑,这时十观法也就任运具足。中根人不行,得再...
修行的人,先要把见惑断尽,才能证入须陀洹果。但这步功夫非常的难。断除见惑,如断四十里的逆流,可见我们用功的,是要有甚深的力量。思惑断尽,才能证到阿罗汉果。这种用功是渐次的,我们现在只借一句话头,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什么见惑思惑,一刀两断,好似青天不挂片云。清旸升天,即是自性的光明透露。这位...
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 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 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断 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 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 ...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印光大师开示节录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