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惑是见道时所断的知见上的烦恼,也就是断除不正确的知见,主要包括六七识的错误知见和观点;思惑是修道时所断的思想观念上的烦恼,也就是贪嗔痴慢等等烦恼惑。 见惑在证初果时断,思惑是在三果和四果时断,也就是说在证得初禅以后才能开始断。断除贪爱和嗔恚是三果人,断除一念无明愚痴我执是四果人。那么...
修行的人,先要把见惑断尽,才能证入须陀洹果。但这步功夫非常的难。断除见惑,如断四十里的逆流,可见我们用功的,是要有甚深的力量。思惑断尽,才能证到阿罗汉果。这种用功是渐次的,我们现在只借一句话头,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什么见惑思惑,一刀两断,好似青天不挂片云。清旸升天,即是自性的光明透露。这位...
那是初步,进一步我们能够断了两边。好的、坏的、长的、短的、是的、非的、都不可得!能超六道轮回生死了,这就是说思惑断了。这个见惑断还容易,思惑断是比较难。思,就是思想,思惑就是思想的迷惑。见惑是看见的见,就是知见有迷惑,认识不清爽啊。知见迷惑那还容易断,思想迷惑断掉不容易。习气,著相著惯了。
“观如幻境”:懂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道理,所以看待一切法,如幻如化。通教人观察“六道阴入”,在六道三界当中,所有五阴、十二入等依报、正报之法,皆是如幻如化、似有非有。上根利智之人观察这如幻的境界,就能悟入无生而证真谛、断见惑,这时十观法也就任运具足。中根人不行,得再进一...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见惑一断,即证初果,预圣流。尚须七生天上,七反(返)人闲(间),方可断尽思惑,以证四果。虽云十四番生死,而天上寿长,固不易以年月论也。初果圣人欲了生死尚如是之难,况具足惑业之凡夫子,若证四果则生死根本永断超出六道轮回之外。(印光大师文钞•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本法师 佛教把一切迷事、迷理的惑业归纳为三大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总 称“三惑”。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 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思惑是...
所以,这个虚妄见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真要修行第一步就要断“虚妄见”,也就是要断“见惑”。 经中又说: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我们这个身体像个影子,是随着业力,因缘具备后生出来的。 某种行为串习多了就会形成惯性力量,佛法管这个叫做“业力”... ...
禅宗上讲的开悟和明心见性,最低的标准,就是“断见惑”,也就是说,对于佛讲的般若智慧深信不疑。通俗地讲,就是佛说的一切佛经都基本能看得懂。“断见惑”,在声闻乘中,是初果罗汉,即“须陀洹”,这是圣人的境界。也就说,明心见性人,已经初步领悟了佛的般若智慧,这种般若智慧,可以...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印光大师开示节录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
断见思惑是要将见解上或思想上的迷惑错误永断,连贪心都没有起才叫做断, 这才能往生方有便有余土。见思惑是指佛学术语,三惑之一。见惑与思惑的并称,即迷于界内事理的见惑与思惑。略称见思。见思惑包括五个见惑,五个思惑。五见惑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五思惑是贪嗔痴...